黃帝經曆了完美一生
有關《黃帝內經》的著作時代和作者說法各一,至今還沒有定論。從書籍的內容上來分析,《黃帝內經》並不是一個人所著,也不是在同一時期所著。一般認為,《黃帝內經》的主要內容反映的是戰國時期醫學理論水平,所以斷定,其基本定稿時期大約在戰國,但其中有些內容有可能是由後人所著。
《黃帝內經》對春秋至戰國時期的醫學理論和醫療經驗作了總結,同時吸收、融合了秦漢以前的各種學科理論,如天文學、生物學、人類學、陰陽五行學等,確立了中醫學獨特的理論體係,至今為止一直是中醫學發展的理論基礎。它在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脈象、藏象、經絡、病因、病機、病證、診法、論治、養生學、五運六氣等學說,對人體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治療與預防,做了比較全麵的闡述。
《黃帝內經》中所引用的古醫籍很豐富,有線索查證的就有《上經》、《下經》、《陰陽》、《奇恒》、《揆度》、《經脈》、《脈經》、《五色》等等。在戰國時期《黃帝內經》初完成,可能有20餘種單行本,如
《黃帝脈書》、《扁鵲脈書》等;到西漢後期,劉歆父子對其進行校正;到東漢初班固撰寫《漢書》時,將這些仍然保存完整的醫籍載於《漢書·藝文誌》;東漢末年張仲景撰寫《傷寒雜病論》時及魏晉時期皇甫謐撰寫《針灸甲乙經》時,《漢書·藝文誌》的十八卷本《黃帝內經》的傳本已被分割為《素問》、《九卷》(或《針經》)兩書,而且有部分內容可能丟失。
今天所見的《黃帝內經》包括《素問》和《靈樞》兩部分。
《素問》在各朝代都具有不同的傳本。主要有唐朝王冰的注本;到北宋時期,林億等人在王冰注本的基礎上進行校勘,其校勘本定名為《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
《靈樞》由於長期抄傳,因此出現了多種不同名稱的傳本,如《針經》、《九卷》、《九靈》、《九墟》等。其實《靈樞》和《針經》、《九卷》、《九靈》、《九墟》是對一本書的不同稱呼方法,內容大致相同。王冰所引用的古本《針經》的傳本與古本《靈樞》的傳本基本相同,但與現存《靈樞》傳本(南宋史崧發現的《靈樞》傳本)則不盡相同。
在《黃帝內經》中經絡與針灸居於主體地位,在針刺治療上很有突破,遠比《史記·扁鵲傳》中所記載的治療經驗更加係統。《靈樞》對經絡學、針灸器材的製備、持針法則、及針刺禁忌等有完整係統的論述。《素問》對腧穴分布、針刺的補瀉方法、針刺禁忌及各種疾病的針刺療法有完整係統的論述。
《黃帝內經》在矛盾觀、整體觀、藏象學、經絡學、養生和預防醫學等各方麵都為中醫學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影響深遠,對曆代著名醫家理論和實踐經驗影響很深。《黃帝內經》不僅在中國受到廣泛推崇,在國外的影響也不容低估,部分內容先後被譯成法、英、德等等國家的文字。在日本、朝鮮等國家,曾都將其列為醫生必讀課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