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人能應四時者,天地為之父母;知萬物者,謂之天子。天有陰陽,人有十二節;天有寒暑,人有虛實。能經天地陰陽之化者,不失四時;知十二節之理者,聖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動之變,五勝更立;能達虛實之數者,獨出獨入,吟至微,秋毫在目。”
——《素問·寶命全形論》
“天人相應,順乎自然”的整體觀念,是中醫養生的指導思想。人體既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又與外界環境有著不可分割的聯係。
中醫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體的結構互相聯係、不可分割;人體的各種功能互相協調、彼此為用;在患病時,體內的各個部分也相互影響。所以,我們不能隻看到病變的局部而不看整體,也不能隻看整體而不見局部,忽視對局部病變的特殊性認識和處理。
同時,中醫認為,人和環境之間相互影響,是一對不可分割的整體。《黃帝內經》提到“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生命之氣通於天,人與自然是一個整體,人體髒腑、經絡及精、氣、神的活動相互協調也是一個整體,從而構成有序的生命活動及其過程。整體觀念是中醫的一種思想方法,它貫穿於中醫的生理、病理、診法、辨證、養生和治療等所有的領域。因此,中醫的養生理論建立在這種人與自然相應的思想基礎之上,強調人必須遵循天時變化調養精神,謹慎飲食起居、衣著,以適宜四時的變化,以保養精神和元氣,避免病邪侵害,從而得以健康長壽。
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中醫認為,人體是一個以心為主宰,五髒為中心的有機整體。人體是由肝、心、脾、肺、腎五髒,胃、小腸、大腸、三焦、膀胱、膽六腑,皮、脈、肉、筋、骨五體,以及眼、耳、鼻、口、舌、前陰(男、女外生殖器及尿道外口的總稱)和肛門等諸竅共同組成的。其中每一個組成部分,都有其獨特的功能,成為一個獨立的器官。但是,所有的器官都是通過全身經絡而互相聯係起來的,而且這種聯係有其獨特的規律。
人體則由一髒、一腑、一體、一竅構成一個係統。每一個係統,皆以髒為首領,故五大係統以五髒為中心。五髒當中,又以心為最高統帥,如《素問·靈蘭秘典論》中說:“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因此,在整個人體中,心對人的生命活動起著主宰作用。
中醫在認識疾病的過程中,首先著眼於整體,同時重視人體某一部分的病變對其他各部分的影響,以預測病情的演變。五髒中某髒有病,常會影響到其他髒器。
在五大係統的各個係統中,各組成部分也相互影響。例如,腎虛則不但腎本身的功能減退,同時也影響到耳,出現聽力差、耳鳴、耳聾;影響膀胱,使膀胱固攝無力,而見遺尿,甚至小便失禁;還可影響骨骼,小兒多見骨軟無力,易於變形;老人則多見骨質變脆,容易骨折。
因此,中醫的養生理念十分注意整體觀念。
人與自然有密切的關係
生命的構成和整個宇宙、整個大自然密切相關。人是稟天地陰陽之氣而生的,與自然界息息相通,自然界不僅給人類提供營養、水分、空氣、陽光等,以滿足人體新陳代謝的需要,同時自然界的各種變化,不論是四時氣候、晝夜晨昏,還是日月運行、地理環境,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體,使人體相應地出現各種不同的生理或病理反應。
根據天人相應的理論,人們必須掌握自然界的變化規律,並且順乎自然界的運動變化來進行護養調攝,與天地陰陽保持著協調平衡,這樣才能有益於身心健康。人們的精神活動、起居作息、飲食五味等,都要順應自然界的變化,進行適當的調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