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是故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於鹹,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於辛,筋脈沮,精神乃央。”
——《素問·生氣通天論》
五味失調
在選擇食物時,如果五味過偏,會引起疾病的發生。五味調和得當是身體健康、延年益壽的重要條件。《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是故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於鹹,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於辛,筋脈沮,精神乃央。”由此可見,五味的偏嗜會導致身體各種不適情況的出現,甚至會引發疾病。
合理調整飲食結構
我們需要改變傳統的不科學的飲食觀念,“吃得好”不等於營養合理。一般人把“吃飽、吃好”與增強營養連在一起,其實這是不科學的。一般人認為“吃好”的概念,主要是指吃雞、鴨、魚、肉、奶等中高檔葷腥食品或味道好的食品,但缺乏整體概念。盡管中國都市中的膳食結構已由“主食型”變為“副食型”,肉、蛋、奶、蔬菜、水果的支出是主食的10倍,但飲食結構是不合理的,營養供給不平衡。兒童、老年人因為體質的虛弱,更易出現這方麵的問題,具體有如下幾點。
蛋白質攝入量不足。攝入的鈣、核黃素、維生素A也明顯低於正常標準。據有關部門對22個省市11萬嬰幼兒調查,佝僂病發病率達32%以上,對3萬名城市兒童調查,缺鐵性貧血患兒達40%。
脂肪攝入量過高。以北京為例,北京人均攝入的脂肪量超標46%,再加上獨生子女不科學的飲食,出現了許多體重超標的人群。
注意和關心食品的酸堿度。隨著營養衛生知識的提高,人們越來越關心食品的酸堿度。食物的酸性和堿性的平衡是保證健康的重要原則。豆類、蔬菜、水果、海帶、紫菜等均屬堿性食品。蛋白質類食品如雞、魚、肉、蛋,熱源食品如大米、白麵等,均屬酸性食品。
五味根據其不同屬性而歸屬於五髒。《黃帝內經》就已明確指出“: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要做到五味調和,首先要濃淡適宜,還合理搭配各種味道,且在進食時,不能偏食某種味,否則容易傷及五髒,對健康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