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解密《黃帝內經》中四種長壽之人(1 / 1)

“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至人者,和於陰陽,調於四時……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亦可以百數。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素問·上古天真論》

四種長壽之人

《黃帝內經》把與道同生的真人、通達於道的至人、順從於道的聖人、符合於道的賢人稱為養生長壽之人,其中以真人為養生最高水平的代表。要成為聖賢,就是要從超凡下手,通過心性修養與道德修養,以超凡進入聖人境界。那麼真人、至人、聖人、賢人,這四種人到底有什麼標準呢?

真人

掌握了天地陰陽變化的規律,能夠調節呼吸,吸收精純的清氣,超然獨處,使精神守持於內,使筋骨肌肉與整個身體達到高度協調,他們的壽命同於天地而沒有終了。

至人

具有醇厚的道德,能全麵地掌握養生之道,調和於陰陽四時的變化,離開世俗社會生活的幹擾,積蓄精氣,使其遠馳於廣闊的天地自然之中。

聖人

穿著普通,舉動沒有炫耀世俗的地方。他們不使形體因事物而勞累;在內,沒有任何思想負擔,以安靜、愉快為目的,以悠然自得為滿足,所以他們形體不衰,精神不容易耗散,壽命也可以達到百歲左右。

賢人

他們能夠依據天地的變化、日月的升降、星辰的位置,順應陰陽的消長和適應四時的變遷,使生活符合養生之道,這樣的人也能增益壽命,但有終結的時候。

長壽之道

長壽是人類的共同願望。怎麼樣才能健康長壽呢?唯一的方法是切實遵循養生之道。《黃帝內經》裏非常明確地指出了能否身體健康、益壽延年的關鍵,在於人們是不是懂得和實行了養生之道。健康不僅是指生理上的健康,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健康以及對社會的適應能力。因此,要想健康長壽,必須從心理、社會等方麵采取防治措施,才能奏效。具體要做到以下三個方麵:

要“靜以神藏”

古人雲:“神太用則勞,靜以養之。”《黃帝內經》從醫學的觀點提出了神在養生中的作用,提出了靜為養生之本,指出“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過於躁動,神不內守,會耗傷氣血,擾亂陰陽,損傷髒腑;又提出“內無思想之患”、“精神不散”、“積精氣神”等靜神的要求。心靜則不躁,神安則不亂,精神自可內守,精氣自然旺盛,邪氣不能侵犯,疾病不會萌發。說明清靜養神、以靜製躁,是防疾祛病的重要內容和方法。

要“立誌養德”

重視道德修養,樂於助人的人,能永遠保持最佳的精神狀態。

要調情誌,免刺激

情誌波動過於持久或劇烈,可以引起機體多種功能紊亂而發生疾病,所以盡力調攝情誌,避免過激情緒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