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是一本兵家謀略書,在我國流傳很廣,書中介紹了古代軍事計謀的精華。這本書的作者既懂兵法,又精通《易經》,三十六計幾乎每條計都與《易經》有關,有的計還源出《易經》。
三十六計中,每六計為一套,第一套為勝戰計,第二套為敵戰計,第三套為攻戰計,第四套為混戰計,第五套為並戰計,第六套為敗戰計。
“三十六”本為虛數,不必過於拘泥,隻是借太陽“六六”之數,表示詭計多端而已。“原序”解語重“數”不重“理”,蓋“理”明則“術”自明,而“數”則在言外。如果隻知“數”而不知“數”中有“術”,則“術”多不應。此外,三十六計中也特別強調“陰陽調和”,反映了我國古代樸素的辯證方法。
用兵如孫子〔一〕,策謀三十六〔二〕。
六六三十六,數中有術,術中有數〔三〕。陰陽燮理,機在其中〔四〕。機不可設,設則不中〔五〕。
【按語】
解語重數不重理。蓋理,術語自明;而數,則在言外。若徒知術之為術,而不知術中有數,則數多不應。且詭謀權術,原在事理之中,人情之內。倘事出不經則詭異立見,詫事惑俗而機謀泄矣。或曰,在三十六計中,每六計成為一套,第一套為勝戰計,第二套為敵戰計,第三套為攻戰計,第四套為混戰計,第五套為並戰計,第六套為敗戰計。
〔一〕孫子:指吳孫子孫武。孫武,字長卿,春秋時期齊國樂安(今山東惠民,一說博興,或說廣饒)人,著名軍事家。曾以其著作《孫子兵法》十三篇見吳王闔閭,被受任為將。領兵打仗,戰無不勝,與伍子胥率吳軍破楚,五戰五捷,率兵三萬打敗六十萬楚國大軍,攻入楚國郢都。北威齊晉,南服越人,顯名諸侯。《孫子兵法》為後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譽為“兵學聖典”,孫武也被後人尊稱為孫子、兵聖、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史記》有《孫子吳起列傳》。
〔二〕策謀三十六:指三十六個計謀。
〔三〕數中有術,術中有數:“數”即氣數,指客觀規律;“術”是指方法、手段、計謀、策略。指主觀意識。“數”產生“術”,“數”決定“術”。“數”、“術”也合稱為“數術”,亦作“術數”,在古代它是一種專門之學,即用種種方術觀察自然界現象,來推測人和國家的氣數和命運。李零先生認為:“‘數術’一詞大概與‘象數’的概念有關。‘象’是形於外者,指表象或象征;‘數’是涵於內者,指數理關係和邏輯關係。它既包括研究實際天象曆數的天文曆算之學,也包括用各種神秘方法因象求義、見數推理的占卜之術。雖然按現代人的理解,占卜和天文曆算完全是兩類東西,但在古人的理解中,它卻是屬於同一體係,因為在他們看來,前者和後者都是溝通天、人的技術手段。”
〔四〕陰陽燮理,機在其中:“陰”、“陽”是我國古代哲學文化中的重要內容,這一學說是把宇宙萬物作為對立的統一體來看待,表現出我國古代哲學樸素的辯證思想。在兵法中,兵陰陽家依據《易經》中的陰陽變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剛柔、奇正、攻防、彼己、虛實、主客、勞逸、順逆、高下、死生等相互對立、相互轉化的關係來指揮作戰,並形成了一種頗具特色的“兵陰陽家”理論。在本書中的多數“計”中都使用了這種理論,使整個書中都含有樸素的軍事辯證法的色彩。燮,調和,諧和。指陰陽調和。機,機變。此句的意思是說:隻要“陰陽”和諧,機變也就在其中了。“機”不可預設,必須根據實際情況而定,即所謂隨機而變。《兵法圓機·二機》裏說:“勢之維係處為機,事之轉變處為機,物之緊切處為機,時之湊合處為機。”
〔五〕機不可設,設則不中:意謂機遇是不可事先來設計的,如果事先想象有機遇,往往是不會實現的。中,適於,合於。
【譯文】
用兵打仗就應該像孫武一樣,要多想些計謀。六六三十六,“數”中有“術”,“術”中有“數”。按照陰陽變化的道理去思考,機遇就在其中。但機遇是不可事先來設計的,如果事先設計了機遇,往往是不會實現的。
【按語譯文】
本書的解釋著重在運用計謀的客觀規律上,而不是講述運用計謀的具體方法。具體的方法,在戰術策略中已經明白;而客觀規律則是在言語之外。如果隻知道戰術策略,卻不知道其中的客觀規律,則所使用的方法大多不能取得成果。況且詭謀權術原本就蘊含在事理之中和人情之內。如果計謀違背了事理人情,那麼奇怪的現象就會出現,從而引起詫異和迷惑,這樣,機謀就會被泄露。也有人說,在三十六計中,每六計成為一套:第一套為穩操勝券的戰計,第二套是勢均力敵的戰計,第三套為主動進攻的戰計,第四套是戰勢混亂的戰計,第五套為聯盟作戰的戰計,第六套是不利情況下的戰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