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三計 遠交近攻(1 / 2)

“遠交近攻”,意思是說和那些遠離自己的國家交朋友,攻擊或占領與自己鄰近的國家。語出《戰國策·秦策》。這是戰國時期範雎為秦國製定的一條外交策略。後也指待人處世的一種手段。

《秦策》雲:“範雎曰: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意思是說:大王不如和那些遠離自己的國家交朋友,攻擊與自己鄰近的國家。隻要得到一寸土地,你就可以稱王一寸土地,得到一尺土地,你就可以稱王一尺土地。這是範雎說服秦王的一句名言。

“遠交近攻”是分化瓦解敵方聯盟、各個擊破、結交遠離自己的國家而先攻打鄰國的謀略。“遠交”隻是一種外交權術,並不是真的同遙遠的國家交好,而是為了避免樹敵過多而采用的外交誘騙。當實現軍事目標的企圖受到地理條件的限製時,應先攻取就近的敵人,而不能越過近敵去打遠離自己的敵人。為了防止敵方結盟,要千方百計去分化敵人,各個擊破。消滅了近敵之後,“遠交”的國家就又成為新的攻擊對象。

形禁勢格〔一〕,利從近取,害以遠隔〔二〕。上火下澤〔三〕。

【按語】

混戰之局,縱橫捭闔之中,各自取利。遠不可攻,而可以利相結;近者交之,反使變生肘腑。範雎之謀,為地理之定則,其理甚明。(《戰國策·秦策》、《戰略考·戰國》)

〔一〕禁:禁止。格:阻礙。“形禁勢格”,意謂受到地勢的限製和阻礙。

〔二〕利從近取,害以遠隔:意謂攻取較近的敵人有利,攻取遠隔的敵人有害。

〔三〕上火下澤:語出《易經·睽卦》。《睽》,卦名。本卦為異卦相疊(兌下離上)。上卦為離為火,下卦為兌為澤。上離下澤,是水火相克,水火相克則又可相生,循環無窮。睽,乖離,乖異。即矛盾。本卦《象》辭:“上火下澤,《睽》。”意謂兌下離上,澤下火上。火焰往上冒,池水往下淌,兩相矛盾。此計運用“上火下澤”相互乖離的道理,說明采取“遠交近攻”的不同做法,使敵相互矛盾,而我正好各個擊破。

【譯文】

如果受到地勢的限製和阻礙,攻取較近的敵人有利,攻取遠隔的敵人有害。這就是從《睽卦》裏“上火下澤”中悟出的道理。

【按語譯文】

在混戰的局麵中,各種勢力也陷於聯合與分裂的頻繁變換之中,都是為了自己爭奪利益。遠處不要去進攻,可以用利益與其友好相交;但如果與鄰近國家相交好,反而會使變亂發生在自己身邊。戰國時範雎的謀略(見《戰國策·秦策》),就是以地理位置的遠近作為結交或攻打的準則,其道理是顯而易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