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升五裏長街從東到西,有旌表牌坊22座。
靜升村文廟西拱秀巷口曾有“節著天朝”坊一座,是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奉旨為王新命妻翟氏所立。清乾隆存厚堂藏版《王氏族譜》載翟氏“少嫻閨訓,言笑不苟”,18歲結婚,“唱隨十年,琴瑟甚調”。不幸丈夫去世,有豪強謀娶翟氏為妾,她“即斷一指,繼複截發,以示不二。後克守婦節以終”。今尚可見當年牌坊一根石柱仍立於拱秀巷口東側,書“矢誌雍他貞烈能增青史重”。
村西王氏宗祠大門前,原有跨街木坊兩座,毀於解放戰爭時期,今已修複。其東坊是清雍正四年(1726年)奉旨為王輔廷妻馬氏所立。乾隆版《王氏族譜》有知縣汪誌伊所撰《節婦馬氏傳》雲:馬氏15歲出嫁,5年後丈夫病歿。當時婆母“已癭疾”,臥床不起,兒子寅德猶在繈褓,嗷嗷待哺。她以婦代子,服侍婆母至疾終,以母兼師,督導兒子成立。之後,在叔父王於廷的幫助下,王寅德承誌居積,授州司馬職,成為一方富紳,尊母命出資修橋築路,通渠灌溉,修葺凝固上堡,種種義舉著於邑閭。馬氏70歲時官府舉其節孝,奉旨建坊旌其閭。山西巡撫石麟題書“節孝遺坊”於牌坊之額。
文廟路東節孝坊為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為王夢麟繼妻楊氏所立。楊氏15歲出嫁,25歲夫亡。時七旬婆母病臥床褥,長子中樞七歲,次子中權剛滿周歲。子啼母悲,楊氏想到懸梁自盡隨夫九泉,經族人與鄰裏相勸,打消了殉節的念頭,默默承擔起風雨飄搖的家庭。好不容易熬到中樞娶妻生子,並建宅村南拱極堡內,災禍從天而降,中樞暴病身亡。久病的婆母經不起子喪孫亡的反複打擊,病情加重,也一命歸天。楊氏含淚安葬了婆母與長子,仍堅強地挺立起來,終使次子與孫兒都長大成人。楊氏壽享86歲,守寡60餘年,其中的苦與淚不知有多少。
座座牌坊多毀於戰亂與“文化大革命”,然尚可找到牌坊柱石若幹,其中有兩根上書楹聯兩副:六旬苦節歌黃鵠,三詔榮封荷紫泥。風誥新頒旌順德,龍章特降表貞心。為王夢麟繼妻楊氏節孝牌坊之柱石。
還有一根牌坊柱石在文廟東街側,上書“表重綿峰俾百葉雲仍常思順德”,年綱為“戊申林鍾”,當為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另一麵書“龍章榮繡茀瀡滫承誌樹風聲”,落款為“韓城王傑拜題”。(王傑,陝西韓城人,清乾隆二十六年狀元,官至東閣大學士、太子太保、軍機大臣、首輔大臣,深得乾隆、嘉慶二帝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