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古道通暢商賈興旺(1 / 1)

遠在春秋時,範蠡為躲可共患難、不可共安樂的越王勾踐,更名陶朱公泛跡四海經商致富,就曾來過山西。靈石靜升交通便捷,商機無限。

靈石境內的古道主要有:南北縱貫的韓信嶺古道、雀鼠穀古道、千裏徑古道以及東西橫連的靈沁古道。

韓信嶺古道,原名高壁古道。漢高祖十年(前197年)陳豨反叛,勾結匈奴,自立代王。高祖劉邦親率大軍討伐。次年,兵破陳豨,還軍時行古道,駐高壁,恰遇呂後未央宮斬韓信,派人“函首會帝所”。劉邦令就地葬韓信之首,“高壁嶺”遂改稱“韓信嶺”,路亦稱之為“韓信嶺古道”。至今,古道之側仍可見韓信之墓丘及碑石記載。漢高後八年(前180年)周勃、陳平等盡殺諸呂,迎立代王劉恒,是為文帝。傳說,劉恒當年從京師赴代地及從代地返長安都曾行經靜升古鎮,過綿上介廟,走韓信嶺古道,所以古道之東有山名“孝文山”。

漢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開辟,韓信嶺古道成為絲綢之路的北延伸線的必由通道。韓信嶺地處咽喉,其西有“賈胡堡”以集散商品物資。

據《中國交通史料彙編》載:“清末西人在山西霍州靈石地方掘得羅馬古銅錢16枚,錢麵鐫文,蓋悉為羅馬皇帝梯拜流斯時代所鑄。”梯拜流斯至安敦皇帝時代,相當於中國之漢朝。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葉德景也撰文敘及此事。這與《後漢書·馬援傳》所載“西域賈胡到一處輒止”相互印證。賈胡堡的設置,韓信嶺古道的通暢,為商業物資的集散流通創造了契機,途中的靜升古鎮能不受其影響?靜升村王家大院就有一對石雕門枕石上刻四位力士高鼻梁、深眼眶、絡腮胡,一派西域人的形象,更有獅奴牽獅,或馱經書,或馱法螺,腳下絲綢連著繡球,此造型與賈胡堡、羅馬古錢幣的發現,正是曆史商貿文化的延續與傳承。

雀鼠穀古道,《水經注》雲:“南過冠爵津。”寇爵津“汾津名也”,“俗謂雀鼠穀,穀中兩山夾水,崖路險峻”,素有“燕冀之禦,秦蜀之經”的稱謂。雀鼠穀古道就在這傍山汾水之岸。隋開皇十年(590年)文帝北巡晉陽,至平昌縣(今介休)境,傍汾開道,獲一巨石,似鐵非鐵,似石非石,其色蒼蒼,其聲錚錚,上有四字“大道永吉”。文帝以為祥瑞,遂割平昌縣西南置縣,賜名曰“靈石”。雀鼠穀古道在玉成之北與韓信嶺古道重合,玉成之南順汾水而下,曾設魯班纏棧道,經三灣口、百尺樓,出陰地關,進入霍州地界。今夏門堡西山路上還可見清道光間修路碑石立於其側。新設置的靈石縣,建城池,創衙署,開四門,列店鋪,一片興旺景象,古鎮靜升歸其所轄至今。

千裏徑古道,為南北朝時期的東魏太守封子繪所開,從霍州繞東山之麓經韓家窊、東許村、七盤溝、橫河、祁家莊、東嶺、皂家墕、霍口、鄭家山、範墕、南頭、軍寨、曲陌、馬和、旌介、集廣,繞帥家山烽火台,進入秦樹村介休縣境。

靈沁古道有二,都始於靈石,止於沁源。其一,經本縣仁義、東許入山,達沁源;其二,沿靜升河穀,過馬和,入後悔溝登山,行百餘裏山路達沁源縣城。而靜升古鎮就在這東西南北、四通八達的古道交彙之處及靈石縣城和名山、名寺的環抱之中。《靈石縣誌》載:唐貞觀二十二年間(627—649年)靜升鎮商賈雲集,經濟繁榮一時。這是天時、地利、人和所造就的曆史必然。

之後,唐玄宗李隆基於開元十一年(723年)巡幸山西,同朝廷數員高官途經雀鼠穀,並賦詩《南出雀鼠穀答張說》雲:

雷出應乾象,風行順國人。

川途猶在晉,車馬漸歸秦。

背陝關山險,橫汾鼓吹頻。

草依陽穀變,花待北岩春。

聞有鵷鸞客,清詞雅調新。

求音思欲報,心跡竟難陳。

後唐天成元年(926年)明宗李嗣源“閱稼於冷泉關”,以示親民。如上這些帝王先後幸靈,古鎮地處交通樞紐,禦用物品、民用物品能不轉運?商賈貿易能不超常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