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多有起伏,時局變化無常。明末北方後金(清)崛起,虎視中原;而朝廷閹黨專權,陷害忠良,更兼大量民田被強占,苛捐雜稅繁多,民不聊生,官逼民反,各地義軍攻城掠地,風起雲湧。回天無力的崇禎帝隻能眼看著大明江山一步步走向滅亡。為穩妥計靜升王氏商賈多偃旗息鼓,靜待時局變穩。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初八,李自成的大順軍從西安出發,東渡黃河,沿汾水北上,散發討明檄文,兵鋒直指京師。地處汾河之濱的霍州霍王府皇室宗裔被屠,府邸一片廢墟。僥幸逃出來的霍王府輔國中尉朱充攜妻王、張兩位宜人東躲西藏,最後逃入嶽父所居的靈石靜升村西,避匿凝固上堡,緊鄰的便是張氏家族的槐蔭巷、文安巷。因朱充的母親王恭人也是靜升西王氏之女,為防殺身之禍,對外冒充王姓。火不火不隨之而來的是:李自成兵臨京師,崇禎帝自縊煤山,寧遠總兵吳三桂降清,起義軍西撤,順治登帝位,清軍入山西,靈石綿山侯和尚造反被鎮壓……
明王朝已不能光複,清王朝已一統華夏。為生計,王氏第十五世王含光、王含吉等應清廷之招赴河東投資鹽業。他們雇用當地貧民澆、曬、撈、采,成為鹽業生產商人,這是靜升王氏家族入清之後的第一宗商務。
清軍入關,明令禁止民間養馬及收藏兵器,康熙十年(1671年)親政兩年的聖祖玄燁下旨:罷禁止民間養馬之命。緊抓機遇,王氏家族中“好讀書,務實業,舉止行為雅有儒者風”的王謙受反應迅速,留二弟謙讓、四弟正居總領家務,自己率三弟謙和立即遠涉喜峰口、殺虎口、古北口、遼東、蒙古等地購買馬匹,長途販運,不辭勞苦,銷往內地,以適應內地長期缺馬之急需。
這兄弟倆的長途販馬之舉,是王氏家族在明清之交商賈活動的轉折點,是新的起跑線,為王氏於清代商賈貿易一步步走向輝煌奠定了基石。
傳說,這期間匿居王宅凝固堡的朱充也讚成他們的做法,更為了自己的生計,悄悄投入銀兩給予相助。火不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的“三藩之亂”消息傳到“販馬口外”的靜升王氏謙受、謙和兄弟耳中,兄弟倆審時度勢,分析時局,認為吳三桂事明叛明,已屬二臣,降清後又擁兵自重,搜刮民脂民膏,側目朝廷,現舉兵反叛,實乃出爾反爾的亂臣賊子。而今聖上,雖年紀尚輕,然智擒鼇拜,永停圈地,實行“更名田”,發展生產。“三藩叛亂”之初,便詔命順承郡王勒爾錦任寧南靖寇大將軍率部南下清剿“三藩”,並以山西太原、山東兗州作為後方的兩個支點,調重兵把守,控製東西與南北兩條孔道,以策應前線,保證軍需供應。為保政令軍令暢通,又命各路用兵處,設筆帖式、拔什庫馳報軍情,真英主也!
麵對時局,軍前缺馬,朝廷缺資,兄弟倆立即籌集本金,日夜兼程,塞外販得24匹駿馬,一路南行,經大同府,過雁門關,出雀鼠穀,過霍州,捐送平陽府衙,並表示願意為國家分憂,為朝廷盡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