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塘,元河東道霍州靈石縣靜升村(今靜升鎮靜升村)人。
元至順三年(1332年)初,曆來尊儒重教的靜升村民,在耆老南塘倡議下,擬創建文廟於靜升村中。時任靈石知縣的冉大年,認為此乃培育人才、振興文風之善事,且與朝廷政令相合,為此,“樂然就董”,並親詣靜升察看地形方位,選“南俯通衢、外薄溪澗”小水河北岸、緊鄰大道的閻家溝口兩側為文廟的基址。然是年年底,伯顏(知樞密院事,加太傅、封浚寧王兼奎章閣大學士)專權,下令廢止科考,雖有中書參政許有壬等據理力爭,駁得伯顏無言以對,但科舉還是廢除了。這一年冉知縣亦離任靈石,供給儒學的田租竟改充軍費,靜升文廟之建麵臨夭折。然先賢南塘硬是頂住種種壓力與困難,率領鄉民自力更生,四曆寒暑,於至元二年(1336年)完成文廟工程,且塑孔子聖像於其中,左右配以顏回、曾參;並建東西廊廡,以供師生授課學習;又植柏樹6株於院中,此柏樹至今尚存。
天下除了孔子故裏曲阜與皇城,一般隻有府、州、縣治所在地建有文廟,鄉村皆無。而靜升文廟則為全國罕見的鄉村文廟。文廟之影壁及之後建起的魁星樓今已成為靜升村標誌性建築物;且影壁之石雕工藝堪稱天下一絕,此影壁較大同九龍壁早36—66年,較北京北海九龍壁早424年,較北京故宮九龍壁早440年。
鄉賢南塘首創鄉村文廟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