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節 戊戌誌士王舒萼(1 / 1)

王舒萼,清霍州直隸州靈石縣靜升村(今靜升鎮靜升村)人,字偉堂,同治丁卯科(1867年)舉人,光緒丙子科(1876年)進士。曾任直隸(今河北省)文安縣知縣、戶部主事福建司行走,因涉嫌參與“戊戌變法”被罷官,後應聘平遙超山書院山長。

《平遙超山書院創建重修原委碑》(清同治元年·1862年)載:山長必“詢訪進士之有品學者”擔任,且“以縣尊為主,兩學師長為監院,每月官課一次,山長院課一次”。光緒初年,聞聽王舒萼“新中進士,乃靈石名士,遂聘為平遙書院山長”,“由是人文蔚起,科第綿綿”。在平遙超山書院任山長期間,王舒萼仔細研讀了原山長徐繼畬(1795—1873),字鬆龕,五台人,道光進士,曾任廣東按察使、福建巡撫、閩浙總督、太仆寺少卿)所著《瀛寰誌略》,得識晉南聞喜楊深秀,深深認為中國強盛必須變法維新。

光緒十二年(1886年)王舒萼補授直隸文安縣知縣,赴任知縣之前,又一次與楊深秀促膝深談,采納了楊深秀“富國、養民、教民”的建議,決定先從“養民”的“務農”入手。到任後,便親自到縣治所屬各村,“度其原隰,察看地形”,經過一番考察,他認為文安“地勢窊下,雨後眾流所歸,淹沒田禾,所以秋夏成災”。於是“疏鑿”渠道,認真治理,“水害頓減”。並改革種植結構,“教人民多種水稻”,“收成頗豐”。文安鄰接天津,地近京師,他又“勸工、惠商、恤窮”,經濟迅速繁榮。百姓為之大堂懸匾:“民生攸賴”。隨之“興庠立教”,每聞琅琅書聲則喜形於色,更兼“雍和有度,訟理事平”,地方安寧,合縣士庶送匾縣衙“棠蔭春風”。

在與楊深秀等維新派人物的交往中,王舒萼更感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他支持“公車上書”,主張變法圖強,並參加了楊深秀於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三月份創立的關學會。“百日維新”很快失敗,慈禧太後重新“親政”,光緒皇帝被軟禁,康有為和梁啟超先後逃往海外,譚嗣同、楊深秀等“戊戌六君子”被殺害,王舒萼也涉嫌罷歸故裏。事定,文安百姓立《去思碑》以表思念,又悄悄將縣衙大堂兩匾,從河北送到山西,交由王舒萼收存。

當平遙超山書院得知王舒萼正蟄居家鄉時,便派人赴靈石靜升村恒貞堡請王山長出山,再次主講超山書院。王舒萼深知維新無望,遂欣然應允,重理舊業,埋頭教學,常在“士子上課餘暇,教以讀書之法”,“陶鎔日久”,門生學子“受益良多”。

王舒萼一生正所謂“讀書誌在聖賢,非圖科第;為官心存君國,豈計身家。”(朱柏廬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