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一個人生來就是偉人或英雄,流芳百世的偉大人物依靠的都是日後的努力,隻有後天不斷地自我完善,才能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
1712年6月29日,盧梭出生在瑞士的日內瓦,他的全名是讓·雅克·盧梭。他的父親是一位鍾表匠,技術精湛,靠維修鍾表維持全家的生活;他的母親是一位牧師的女兒,聰明端莊、美麗賢淑。
盧梭出生時,他的母親因難產而死,這是盧梭不幸的一生的開始。他出生後,身體就很羸弱,他的姑母費盡心力才將他養育成人。盧梭的姑母是一位端莊幹練的少婦,盧梭幼時的教養都要歸功於這位姑母。
盧梭的父親一直沉浸在喪妻的悲痛中不能自拔,時常鬱鬱寡歡,有時他看見盧梭就不免想起妻子的音容笑貌,他也經常對小盧梭談起端莊賢淑的妻子。父親的哀傷使盧梭感同身受,他幼小的心靈日益變得敏感而纖細,這對他日後的人生道路和思想風格都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盧梭的母親遺留下許多小說,父親常常和他在晚飯後一起誦讀。父子倆打開一本書後,一般不讀到結束是不會罷手的,有時竟讀到天亮。父親聽到晨燕呢喃的聲音,麵露愧色地說:“我們該睡了,我好像比你還孩子氣!”在這種情形下,盧梭漸漸養成了讀書的習慣,他年幼的心靈被知識滋養,變得日益充實。
1719年夏天,七歲的盧梭就已將家中的書籍遍覽無遺。冬天時,他開始向外祖父借閱書籍。他的外祖父因為職業的關係有很多珍貴的藏書,比如勒蘇厄爾的《教會與帝國曆史》、博敘埃的《世界通史講話》、普盧塔克的《名人傳》、那尼的《威尼斯曆史》、奧維德的《變形記》、封特奈爾的《宇宙萬象解說》和《已故者對話錄》,還有莫裏哀的幾部劇本。他饒有興趣,手不釋卷地閱讀這些名著。尤其是普盧塔克的《名人傳》,盧梭最為喜歡。這本書讓他對曆史上的英雄豪傑認識深刻。由於這些曆史人物的榜樣作用,以及他父親的教誨,幼小的盧梭逐漸體會到什麼是自由思想和民主精神。他頭腦中縈繞著的是希臘、羅馬的偉人英雄們,夢想著自己有一天和他們一樣書寫那樣流芳千古的事跡。小盧梭常常和父親或姑母談論自己的讀書心得,有一次他興高采烈地描述書中的故事時,竟不知不覺地把手放到了火爐上,家人們都嚇了一跳。這些略顯艱難晦澀的書籍對盧梭的性格形成有很大影響,他幼小的心靈裏已經埋下了愛自由、愛平等的種子,倔強、高傲、不甘束縛和奴役的性格也在逐漸形成。
幼年時,盧梭的生活範圍比較有限,他能夠接觸到的隻有父親、姑母和一些別的親戚,他那時候似乎朋友不多。身邊的人都對他很關愛,但並不縱容他,這是不容易產生惡習的生長環境。盧梭除了和父親讀書寫字以及和保姆散步外,他所親近的人隻有姑母。他看她紡棉,聽她唱歌,或坐在她身旁,講述自己前一天看過的書。姑母性格溫婉而隨和,她美麗的麵容和優雅的姿態給盧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盧梭日後對音樂的愛好,也是受到了姑母的熏陶。姑母知道很多兒歌、民謠,她唱歌時,聲音嬌柔婉轉,小盧梭每每為姑母的歌聲感動不已,有一首關於薔薇和竹笛的歌,盧梭尤為喜歡。
姑母和父親的溫柔慈愛使盧梭養成了一種溫順卻又不受拘束的個性,這種介於柔弱和剛強之間的性格,使他能夠克製驕奢的不良品性,同時也使他自身充滿了矛盾。
一次突發事件中斷了盧梭平靜美好的童年生活,影響了他的一生。事件的起因是這樣的:盧梭的父親與一個法國軍官發生了一點衝突,沒想到這位軍官睚眥必報,居然誣告老盧梭持刀搶劫。老盧梭據理力爭,反控法國軍官涉嫌誹謗,後來這件事雖然平息了下來,但盧梭的父親為了名譽和自由,隻好離開日內瓦遠走他鄉。
盧梭被暫時送到舅舅家寄居。盧梭的舅舅在日內瓦防禦工事中任職,他有一個和盧梭同年的兒子,叫做亞伯拉罕。舅舅希望他們兩人一起讀書,就把他們送到了拜爾西埃牧師家裏,學習拉丁文和一些其他的知識。
拜爾西埃牧師家住在鄉下,盧梭在這裏度過了兩年時光。這段生活對盧梭的影響也比較大。他之前在家中,總是無拘無束,想什麼時候讀書就什麼時候讀書,到拜爾西埃牧師家之後,讀書成了固定的作業,不過少年心性的盧梭仍然常常找些別的消遣來自娛。在這裏,他接觸到了鄉間景色,大自然的美景讓他讚歎不已。盧梭陶醉在自然美景中,心胸日漸開闊,逐漸養成了高尚的情操。
盧梭和表兄亞伯拉罕相處日久,他們在一起讀書、嬉戲,甚至連嗜好都很相似,再加上年歲相仿,彼此將對方視為親兄弟一般。他們對待事物的意見很和諧,偶爾有觀點不同時,也能互相遷就。亞伯拉罕不愛讀書時,盧梭就會在一旁督促他;在遊戲中,通常是盧梭比較主動,兩人的個性非常投契。他們在一起生活了五年,從未有過矛盾,這種幼年時期的親密友情真是難能可貴。這期間的生活,無形中使盧梭養成了堅定不移的個性,柔和的鄉間景色奠定了他個性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