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麵向社會的職業教育思想(1 / 3)

蔡元培是近代中國一位傑出的教育家,他的教育實踐和教育思想涉及教育的各個領域,有著豐富的思想價值和現實借鑒意義。他作為近代中國職業教育的重要開拓者之一,為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從中國的國情出發,十分強調發展麵向實際需要的職業教育,講“有用之學”。他在這方麵的許多重要見解是值得我們認真研究和借鑒的。

一、興業救國的職業教育主張

職業教育是伴隨著資本主義工業生產的發展而產生的。近代中國被西方的大炮轟開國門後,麵臨著亡國滅種的危險。清朝統治集團內部的洋務派,為強兵目的而開始興辦一些工廠,實行引進機器的工業生產製度,因而需要有一定文化知識和技能的勞動者和管理人員。從這時起,一些有識之士如馮桂芬、王韜、薛福成、鄭觀應等,在倡言振興商務、發展農工商礦業的同時,要求興辦新式學校,培養實用人才。於是,實業教育、職業教育逐漸釀成潮流。

蔡元培對比西方發達之途,深感中國積弱積貧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實業不發達。“行於野,農所服者,先疇之畎畝也。遊於市,工所用者,高曾之規矩也。”這就是說,農業仍然因襲數千年來的耕作習慣,所謂工業也還是傳統的手工操作。這就使得“我國地寶不發,實業界之組織尚幼稚,人民失業者甚多,而國甚貧”。他由此主張,發展實業,推行職業教育已成為當務之急。

這時封建科舉製度的弊端已暴露無遺,發展學校教育、培養實用人才已提上日程。蔡元培認為:“今天下誌士,所抵掌奮譚,為保國強種之本者,非學堂也哉。”他力主學堂要講有用之學,革除那種無益於國之科舉製藝,而今書院、私塾仍然“專課舉業,無裨實用”,因而他主張“一概改訂課程,按應設之中小學堂等辦理”,要求“怵然脫應試求官之積習,而急致力於有用之學矣”。蔡元培很有信心地認為,革除種種弊端,隻要“實事求是,豈難也哉”。

蔡元培在這裏所講的“有用之學”,是指農工商等實業之學。他認為,發展實業教育有助於國家急需的農工商業的進步,以圖改變國家貧弱受侮之命運。他希望諸生明了“工食之理”,“農者,耕牧之工也。工者,製造之工也。商者,貿易之工也”。一個國家沒有發達的農工商業,就難免受治受侮於人,“以我中國所以以四萬萬之眾,而亟見侮於外國,以釀成亡國亡種之禍也”,實源於此。他殷切期望:“諸生有誌為士,當思自有生以來,一切養生之具,何事不仰給於農工商,而我所以與之通易者,何功何事?”他提出“不患無位,患所以立”,勉勵學子掌握有用之學以安身立命,報效國家。

1901年10月,蔡元培在《學堂教科論》中,把教育分為普通、專門、實業三類,實業即職業教育,包括農工商醫天文等。把職業教育作為教育的一種類型、一個組成部分,顯示了他對職業教育的重視。他認為從普通初級直到專門教育需十餘學年,如果寒微之家急於生計者,可從普通初二級後調入實業學堂,這樣卒業後“足以持生計而不匱矣”。他顯然也把職業教育作為青年就業維持生計之策。他後來針對高小學生畢業後不能悉數進入中學的問題,提出“為中學生籌救濟,當注重職業教育”。他認為中等教育有三種功能:一是在小學教育基礎上進行普通教育;二是高等教育之預備;三是培養職業應用能力。他主張小學後即可分流,一方麵為中學校的普通教育,另一方麵是建立中等之農工商業學校,養成適應職業的能力。這樣做,既能解決人民的生計,又能滿足發展農工商業的需要。他說:“我國地產極富,各種工業必將次第建設。建設工業非徒恃有少數之工學士,而亦恃多數工人均有工業上普通智識。”

基於上述認識,蔡元培把職業教育的社會功能概括為:“一方為人計,曰以供青年謀生之所急也;一方又為事計,曰以供社會分業之所需也。”這裏所說的“事”,既指社會所需的職事,更指他所期望的發達的工農商等實業。這樣,發展職業教育,既能急人民之生計,又能滿足發展實業所需的有技能的勞動者;既能減輕人口壓力,緩解輟學、失業等社會問題,又能把豐富的地寶轉化為現實的社會財富,達到富強國家的目的。

蔡元培對職業教育的重視,也表現在他民初出任教育總長時提出的新教育宗旨上。1912年2月,蔡元培發表《對於新教育之意見》一文,針對清末學部製定的忠君、尊孔、尚武、尚書、尚實五項為封建統治服務的舊教育宗旨,提出“公民道德、實利主義、軍國民、世界觀和美育”五育並舉的新教育思想。依據蔡元培這一教育思想,1912年9月教育部公布教育宗旨為:“注重道德教育,以實利教育、軍國民教育輔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這樣,就明確地把實利教育作為新教育的宗旨之一。

蔡元培倡導的實利主義教育,主要指智育,但由於他提倡實業化,使學生所學的知識具有就業的本領,因而包含了他的職業教育思想,也就是後來發展演變而成為的職業教育。它是“以人民生計為中堅。其主張最力者,至以普通學術,悉寓於樹藝、烹飪、裁縫及金、木、土、工之中”。認為在實利主義教育(指智育)的課程設置上,要增加應用性的分量,國語國文有40%以上是實利的;曆史、地理也是實利的;自然科學如算學、物理、化學、博物學則當然是實利的;手工也是實利主義的。這體現了普通教育與職業知識技能教育相結合的要求。蔡元培認為對1906年清朝學部製定的教育宗旨,要摒棄其“忠君”、“尊孔”等違背共和體製的條款,“尚實”等仍可保留,“尚實,即實利主義也。”

蔡元培的實利主義教育思想,與社會發展的要求相適應,獲得教育界的廣泛讚同,對職業教育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1917年,蔡元培的學生、我國著名的職業教育家黃炎培組織中華職業教育社,專事提倡和推廣職業教育。從此,“職業教育”成為教育界廣泛認同的通用名稱。黃炎培的職業教育事業得到蔡元培的關注和支持。1931年2月,蔡元培、黃炎培等42人在《中華職業教育社宣言》中,在積極推廣職業教育的同時,還要求政府下令創辦職業補習教育,以增進職工服務技能,建立發展改良實業的根本。這種近似繼續教育的設想,擴展了職業教育的範圍。對於蔡元培的支持,黃炎培後來回憶說:“時吾方倡職業教育於南方,其始頗不為人諒,惟吾師能知我,既共列名發起,複時進為之張目。數度當眾演述中華職業教育社創始之艱苦,當時論尤龐雜時,矢石雨集,吾師乃身為之蔽,任評議會主席且十年,有會集必至。”這真實地反映了蔡元培對職業教育的重視,近代中國職業教育的發展確是同蔡元培的名字聯係在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