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是我國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和思想家,是近代中國知識界的卓越先驅。毛澤東對他“學界泰鬥,人世楷模”的崇高讚譽,恰當地表現了他足以垂範後世的道德文章,同時也反映了他在中國近代教育史、思想史和科學史上所做的傑出貢獻和應有的地位。蔡元培作為20世紀初期新舊代替、繼往開來的曆史巨匠,既是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元老,又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熱忱的支持者,是值得後人景仰和紀念的。
蔡元培在其一生事業中所表現出的睿智的思想、革新的勇氣、首創的精神和高尚的人格魅力,獲得了世人的普遍尊敬。五四運動結束後,北京大學學生在致詞歡迎蔡元培返校複職時真摯地說:“信能啟吾心靈,揚我國風者,環顧海內,唯先生耳。”“故今日之歡迎先生,非感情的,非虛偽的,乃歡迎國家新文化,國立大學之新紀元,學生等之新生命!”蔡元培逝世後,蔣夢麟在悼念文章中寫道:“在中國過渡時代,以一身而兼東西兩文化之長,立己立人,一本於此,到老其誌不衰,至死其操不變。敬為挽曰:‘大德垂後世,中國一完人’。”這些都反映了時人對他發自內心的真實評說。
蔡元培的事業和貢獻是多方麵的,而在教育方麵尤為突出。他一生的大部分時間是從事文化教育事業,一生追求在中國建立一個近代化的教育製度和教育體係,為發展我國的教育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從而奠定了他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
首先,他是中國近代教育製度和教育體係的奠基者。
蔡元培決裂仕途、投身教育,是以深重的民族危機和戊戌變法失敗為契機的。這種反對封建專製主義、尋求國家出路的思想,使他很快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並把教育事業同培養革命人才聯結起來。這時的中國正處在一個曆史大變動時期,蔡元培通過學習西方,了解世界,更加痛切地認識到教育和科學的重要作用。他認為:“我國科學智識之落後,絕非國人智慧之後人;且欲救中國於萎靡不振中,唯有力倡科學化。故極期望時彥俊士,能急當務之急,一改空談之舊習,致力於實際之探討,庶國家前途有望焉”。欲興科學,必先教育。這是他一生重視教育的深刻動因。他熱切期望通過發達的教育,培養人才,以“造成完全人格,使國家隆盛而不衰亡,真所謂愛國矣”。他在初期的教育實踐中,就進行了新教育的探索;辛亥革命後,他出任民國教育總長,雖然時間不長,但他以務實的精神,旗幟鮮明地廢止封建主義的教育宗旨,推行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並重的新教育方針,組織製定了確立近代教育製度和教育體係的一係列法令、法規。其主要內容為:一是除舊布新,改革學製。規定從前各種學堂一律改稱學校,原監督、堂長改稱校長;初等小學可以男女同校;各種教科書務求合乎共和民國宗旨,前清學部頒行的教科書一律禁止使用;民間通用的教科書,凡在內容和形式上不合共和宗旨者,由各出版書局自行修改,學校教員亦可隨時刪改;小學一律廢止讀經科目;小學應注重手工科;高等小學以上的體操應注重兵式操練;初等小學三學年起兼課珠算;中學為普通教育,不分文、實科;舊時獎勵出身,一律廢止,畢業於學校者分別稱初、高等小學畢業生,中學校、師範學校畢業生。上述教育法規,基本上否定了清末封建教育體製和教育思想,改變了當時麵臨的教育混亂局麵,建立起比較穩定的新的教育秩序。二是反對尊孔,廢止“經科”。反對尊孔讀經,是蔡元培教育思想中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他倡導五育並舉教育方針的題中之意。他認為尊孔與信仰自由相違背,反對把儒家定為一尊和對孔子頂禮膜拜。他明確指出:“我認為小學生讀經是有害的,中學生讀整部的經,也是有害的。”但孔子思想和主張作為一種學派、一種學說,則是應當加以研究的。蔡元培反對尊孔拜教,小學廢止讀經,大學取消經科,這在當時確是破天荒之舉,這不僅在教育界思想界,而且在全社會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三是倡導男女平等,小學實行男女同校。提倡和重視女子教育,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又一個重要內容。他一向反對男尊女卑、“女子無才便是德”等封建禮教信條對女性的摧殘和壓迫,認為男女具有平等的受教育權利。他出任教育總長後,對推廣女子教育,采取兩方麵的舉措:一方麵,支持創辦各種新式女校,如女子中學、女子師範和女子職業學校;另一方麵,規定在小學實行男女同校。當時男女同校雖然還僅限於小學,但畢竟打破了長期以來所謂“男女授受不親”的封建禁令,開創了近代中國男女同校的先河。四是對大學教育進行了初步整頓。在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中,大學教育占有重要的位置。他重視大學教育,特別是對北京大學的革新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時,他積極推行基礎教育、社會教育和職業教育,倡導教育的平民主義取向和以美育代宗教的進步主張。正是在蔡元培的努力和領導下,我國建立了比較完整的近代教育製度,對於促進我國文化教育和科學事業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這是一個重大的曆史功績。
其次,為確立近代意義上的大學作出了重要貢獻。
蔡元培一生重視教育,尤其重視大學教育。20世紀初期他在北京大學的革新,是近代中國教育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大事件。蔡元培自己曾說:“綜計我居北京大學校長的名義,十年有半;而實際在校辦事,不過五年有半。”從1917年到1923年初,蔡元培實際在校任職的期間(其中於1920年12月至1921年9月赴歐美各國考察十個月),是北大曆史發展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在這期間,北大完成了有重大意義的改革,它成為五四時期新文化運動的中心,成為我國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重要陣地,成為近代中國文化教育的重鎮,為我國革命事業和學術文化的發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在這段時間裏,蔡元培對教育事業的熱忱,革新的勇氣和成就,以及對五四時期新文化運動的重要貢獻,使他的名字和北京大學緊密地聯係在一起,留下了深遠的影響。
蔡元培在北京大學興利除弊的改革,化腐朽為神奇,使陳腐不堪的舊北大變成了生機勃勃的新北大,有人把他在北京大學建立的業績,稱之“為中國的學術界,開一新紀元”,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他對北大的整頓和革新,可以說是我國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件盛事,自此之後對它的讚譽之詞不絕於書。有人評論道:“蔡先生學界泰鬥,哲理名家,就職後厲行改革,大加擴充,本其曆年之蘊蓄,樂育國內之英才,使數年來無聲無臭生機殆盡之北京大學校,挺然特出,褒然獨立,延名師,嚴去取,整頓校規,祛其弊習。”“學風丕振,聲譽日隆。各省士子莫不聞風興起,擔簦負芨,相屬於道,二十二行省,皆有來學者。”這確是反映了五四時期北京大學的盛況。僅從學校的發展來看,這時北大學生人數頓增,1912年學生注冊人數為八百多人,而1919年則達到兩千多人。北大自1907年(京師大學堂時期)至1929年23年間,先後畢業學生3822人,其中以1925年畢業生為最多(472人),其次是1923、1924和1926年,分別為390、342和327人,這主要是蔡元培主持學校期間,特別是五四後入學學生增多的緣故。教員人數也由1912年的53人增加到1918年的217人。這是北大發展的一個興盛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