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砌牆。”一人答道。
“我幹1小時活,掙5元工錢。”第二個瓦工答道。
行路人又稍向前走了幾步,來到第三個瓦工麵前,提出相同的問題。第三個瓦工仰望著天空,以富有幻想的表情凝視著遠方,答道:“我正在修建一座大教堂,一座對本地區產生巨大精神影響的、能夠與世長存的教堂。”
多年以後,前兩個瓦工庸庸碌碌,無甚作為,還在砌牆,而第三個瓦工則成了一位享譽世界的建築工程師。
對於一個人而言,在確立目標之前,很難向前邁進。沒有目標的人,隻能在路上不斷地徘徊,就像拉磨的驢子,結果隻能是漫無目的地生活。
早期的登月人埃溫德·奧爾德林在登月成功後,曾一度精神崩潰。事後他在一本書中寫道,導致他精神崩潰的原因是他忘了登月之後仍然要活下去。登月,人類多少世紀以來的夢想,在他那裏實現了,人生到此還能有什麼追求呢?失去生活的目標,正是他無法生活下去的原因。
鬆下幸之助將“鏟除貧窮,促使人類過上富裕生活”作為自己事業的目標。為此,他提出“自來水”哲學,即大量的工業生產使商品像自來水一樣,自然就可以解除貧困和物資匱乏。根據這一想法,他製定出了需要250年才能實現的目標,並將250年等分為25年為一個階段的10個階段。他又將第一個25年作為自己必須克盡責任的時期,並把25年劃分為3個時代,即建立時代10年,活動時代10年,貢獻時代5年。
正是由於鬆下幸之助定出了層次分明的目標,鬆下公司到現在也未曾為自己的前進方向迷惘過。一個人也一樣,重要的問題不在於你原先在哪裏,現在在哪裏,而在於現在要走向何處。
許多人認為目標製定出來了,就可以安心躺下睡覺了,但事實上,製定目標不應該隻有一次,周圍的情況在變,個人的觀點也在變,製定出來的目標也應該時時加以檢查,以發展的眼光來評估。花一些時間來考慮、評估、修正自己的目標是十分必要的。不要讓工作累壞了頭腦,也不要讓自己看不清目標。要記住,調整好目標和努力一樣重要。
把空想化為切實的成長目標
大多數人對於個人未來成長都是抱著順其自然的態度,很少有人會認真地思索,總認為“命裏有時終須有,命裏無時莫強求”。其實這種看似樂觀的想法,換一個角度看完全是一種消極的人生態度。要想堅定地走在人生旅途上,越過那些障礙,你必須有明確的目標。
如果人生沒有目標,就好比陷在黑暗當中,不知道哪裏才是方向。人生要有目標,一輩子的目標,一個時期的目標,一個階段的目標,一個年度的目標,一個月份的目標,一個星期的目標,一天的目標……一個人追求的目標越高越直接,他進步的就越快,對社會也就越有益。有了崇高的目標,再加上矢誌不渝的努力,沒有什麼不能成為現實。
如果將心理學家的結論用哲人的語言來表達,那就是,偉大的目標構成偉大的心靈,偉大的目標產生偉大的動力,偉大的目標形成偉大的人物。
一次,考克斯和約翰一起進行了一次淩晨穿越倫吉提大平原的飛行。景色非常優美,他們能看見大象、獅子和大群羚羊穿過整個平原。
“羚羊的數量這麼大,真是一件好事啊!”他們的非洲導遊注意到他們正盯著那一大群羚羊時說道,“否則,這個物種很快就會滅絕。”
考克斯問他為什麼這麼說,他笑了,然後指著一頭停止奔跑的羚羊說:“你將會注意到那頭羚羊跑不了多遠了。它停下來不是因為意識到有什麼重要的事情需要思考,也不是因為它累了,是因它太愚蠢以至於忘記了當初它為什麼要奔跑。它發現了天敵,本能地逃開,開始向相反的方向跑。但是它忘記了是什麼促使它奔跑,甚至有時候是在最不適當的時候停下來。我曾經看見它就停在天敵旁邊,有時甚至向某個天敵走過去,似乎它已經忘記了這是否就是同一種在幾分鍾以前讓自己驚慌失措的動物。它就差衝上去說:‘嘿!獅子先生,你餓了嗎?在找午餐嗎?’如果不是有一大群羚羊的話,我想這整個種群將在幾個星期之內被消滅幹淨。”
當時,考克斯在熱氣球上盡情地嘲笑那些羚羊,而在這次飛行結束以前,他發現自己有了一個很有趣的想法——在現實的商業世界中,他曾經見過同樣的現象。
是不是有許多人有規律的舉動讓你想起那些羚羊呢?他們有不錯的主意,他們為自己設立了一個目標,而且為這個目標努力了一天或者僅僅半天。也許他們隻是謹慎地四處溜達了40分鍾罷了。40分鍾以後,他們發現自己並沒有達到目標。然後他們就會對自己說:“嘿,這太難了,比我想象的難多了。”接著他們就會停在那裏一動不動。
為了避免羚羊思維,你必須確定一個目標,然後堅持不懈地向它努力。你不想在路上停下來,而且當你的天敵逼近的時候,你當然更不想停下來。當每天結束的時候,你必須好好總結一下,並且問自己:“距離我為自己設定的主要目標,今天我又近了多少?”如果你對這個問題的真實答案是,今天你沒有為達到目標做出什麼有意義的行動,也就是說今天你停在路上,那麼你必須決心從明天開始讓自己振作起來。
人們對夢想總是持一種鄙夷或不屑的看法,但實際上,每個人從童年到老年,誰也無法否定夢想的現實性。對夢想的追求始於足下,要認真客觀地評價自我,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那片天地,描繪一個屬於自己的成長藍圖。
以目標為燈塔校正成長方向
年輕人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有的人能不斷地成長並最終獲得成功,而有的人忙忙碌碌卻最終一事無成呢?關鍵在於他沒有注意到所做的事情的方向性,他把精力消耗在偏離方向的不重要的事情上,從而做了一些無用功。他們在羨慕他人成功的同時還往往不知道自己的失誤到底在哪裏。
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
18世紀後半葉,歐洲探險家來到澳大利亞,發現了這塊“新大陸”。1802年,英國派弗林達斯船長帶船隊駛向澳大利亞,想最快地占領這塊寶地。與此同時,法國的拿破侖為了同樣的目的也派阿梅蘭船長駕駛三桅船前往澳大利亞。於是,英國和法國進行了一場時間上的比賽。
法國先進的三桅快船很快捷足先登,占領了澳大利亞的維多利亞,並將該地命名為“拿破侖領地”。隨後他們以為大功告成,便放鬆了警惕。他們發現了當地特有的一種珍稀蝴蝶,為了捕捉這種蝴蝶,他們全體出動,一直縱深追入澳大利亞腹地。
這時候,英國人也來到了這裏,當他們看到法國人的船隻時,以為法國人已占領了此地,非常沮喪。但仔細一看卻沒發現法國人,於是,船長立即命令手下人安營紮寨,並迅速給英國首相報去喜訊。
等到法國人興高采烈地帶著蝴蝶回來時,這塊麵積相當於英國大小的土地,已經牢牢地掌握在英國人的手中了,留給他們的隻是無盡的悔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