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選擇,努力才有成果
人生的成敗取決於你的選擇,隻有作出了正確的選擇,努力才會有成果;如果選擇錯誤,那麼即使你再努力也是枉然。
在生活中,成功者的秘訣是隨時檢視自己的選擇是否有偏差,合理地調整目標,然後再作進一步的努力,讓自己輕鬆地走向成功。
兩個貧苦的樵夫靠著上山打柴糊口。有一天,他們在山裏發現兩大包棉花,兩人喜出望外,棉花價格高過柴薪數倍,將這兩包棉花賣掉,足可讓家人一個月衣食無慮。當下兩人各自背了一包棉花,便趕路回家。
走著走著,其中一名樵夫眼尖,看到山路上扔著一大捆布。走近細看,竟是上等的細麻布,足足有十匹之多。他欣喜之餘,和同伴商量,一同放下背負的棉花,改背麻布回家。
他的同伴卻有不同的看法,認為自己背著棉花已走了一大段路,到了這裏丟下棉花,豈不枉費自己先前的辛苦,堅持不願換麻布。先前發現麻布的樵夫屢勸同伴不聽,隻得自己竭盡所能地背起麻布,繼續前行。
又走了一段路後,背麻布的樵夫望見林中閃閃發光。待近前一看,地上竟然散放著數壇黃金,心想這下真的發財了,趕忙邀同伴放下肩頭的麻布及棉花,改用挑柴的扁擔挑黃金。
他同伴仍是那套不願丟下棉花,以免枉費辛苦的論調;並且懷疑那些黃金不是真的,勸他不要白費力氣,免得到頭來一場空歡喜。
發現黃金的樵夫隻好自己挑了兩壇黃金,和背棉花的夥伴趕路回家。走到山下時,無緣無故下了一場大雨,兩人在空曠處被淋了個濕透。更不幸的是,背棉花的樵夫背上的大包棉花,吸飽雨水,重得完全背不動了。那樵夫不得已,隻能丟下一路辛苦舍不得放棄的棉花,空著手和挑黃金的同伴回家去。
背棉花的樵夫因為思想保守,最終一無所獲,而幾經放棄與選擇之後的樵夫最終獲得了財富。
一個非常幹練的推銷員,他的年薪有六位數。很少有人知道他原來是曆史係畢業的,而且在幹推銷員之前還教過書。
這位成功的推銷員這樣回憶他前半生的道路:“事實上我是個很沒趣的老師。由於我的課很沉悶,學生個個都坐不住,所以,我講什麼他們都聽不進去。之所以是沒趣的老師,是因為我已厭倦了教書生涯,毫無興趣可言,但這種厭倦感卻在不知不覺中也影響到學生的情緒。最後,校方終於不與我續約了,理由是我無法與學生溝通。可以說,我是被校方免職的。當時,我非常氣憤,所以痛下決心,要走出校園去闖一番事業。就這樣,我才找到推銷員這份我能夠勝任並且樂意從事的工作。”
“真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如果我不被解聘,也就不會振作起來!基本上,我是很懶散的人,校方的解聘正好驚醒了我的懶散之夢。因此,到現在為止,我還是很慶幸自己當時被解雇了。要是沒有這番挫折,我也不可能奮發圖強起來,並闖出今天這個局麵。”
有人認為:如果沒有成功的希望,屢屢試驗是愚蠢的、毫無益處的。諾貝爾獎得主萊納斯·波林說:“一個好的研究者知道應該發揮哪些構想,而哪些構想應該丟棄,否則,會浪費很多時間在差勁的構想上。”有些事情,你雖然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你或許會發現自己處於一個進退兩難的地位,你所走的路也許隻是一條死胡同。這時候,最明智的辦法就是及時抽身退出,去研究別的項目,尋找成功的機會。
牛頓早年癡迷於研製永動機。在進行了大量的實驗之後,他很失望,但他很明智地退出了對永動機的研究,在力學中投入更大的精力。最終,許多永動機的研究者默默而終,而牛頓卻因擺脫了無謂的研究,而在其他方麵脫穎而出。堅持是一種良好的品性,但在有些事上過分堅持,會導致更大的浪費。
在人生的每一個關鍵時刻,都要審慎地運用智慧,作最正確的選擇。選擇正確方向,同時別忘了及時檢視選擇的角度,適時調整。放掉無謂的固執,冷靜地用開放的心胸作正確抉擇。正確無誤的抉擇將指引你走在通往成功的大道上。
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從小到大,我們接受的一直是“天才等於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天分”這類強調勤奮與努力的教育,而實際上,選擇比努力更重要。我們必須先選擇一個正確的努力方向,再決定用什麼技巧在這個方向上走得更快。比如說,你應該明白江河是要流入大海的,而漂在這條河流上的羽毛也會隨之流入大海,你隻需要找到這條河流並讓自己成為那片羽毛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