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龍騰不列顛(1 / 2)

因奧運而生的北京體育廣播,又走到了一個奧運之年。

經過數月的研究、策劃,北京體育廣播計劃在2012年倫敦奧運會期間,在倫敦每天製作三個半小時的奧運節目。這是體育廣播,也是北京電台第一次境外直播奧運會。

北京電台報道境外奧運會的曆史要追朔到上個世紀80年代。1988年,孫保生赴韓國漢城報道奧運會,這是北京電台曆史上第一次派記者出國報道奧運會;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北京電台無人前往;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派出梁言,2000年悉尼奧運會派出姚鋼。單兵作戰的奧運報道到了2004年雅典奧運會有了改觀,北京電台派出了由李軒、王偉和耿雪梅組成的一個小組境外采訪奧運會。2008年北京奧運會,北京電台奧運報道部的精彩表現給了北京電台決策者更強的信心,2012年倫敦奧運會,北京電台決定派出一支近20人的團隊。從單兵作戰到小組作戰,再到現在的團隊作戰,人員數量和報道規模的變化反映出北京電台體育報道整體水平的跨越。

2012年五月的一天,體育廣播台長邊建召集中層幹部開會,其中一個議題是確定前方直播節目的名稱。此前,副台長張友信出主意叫“倫敦上空的鷹”。邊建回憶說:“起初大家覺得這名字挺好,因為體育廣播的三大新聞版塊欄目分別叫《雄雞唱曉》、《喜鵲登枝》和《金戈鐵馬》,如果叫‘倫敦上空的鷹’,就成了一個係列了,一聽就是我們體育廣播的。後來我們沒有采用這個‘鷹’,是由於這是一個二戰電影的名字,講的是英國和德國諜戰、空戰的事兒,奧運會是和平的大聚會,取這個名字不合適。再有,也覺得這個名字還是不太貼切,作為廣播名字稍長,不好呼叫。中層幹部起了好多名字,最後還是節目部副主任孟群的《龍騰不列顛》中選了,一是我們主要報道中國隊的情況,龍代表中國。還有,2012年是龍年。”

體育廣播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宣傳報道中大放異彩,在收聽率和廣告營銷等方麵都取得佳績。傳播速度快,伴隨性強,互動充分,且成本較低等優點,使得廣播在奧運新聞大戰中贏得了一席之地。北京是我們的主場,可如今是在倫敦,2008年奧運會的經驗是否夠用呢?

為了不打無準備之仗,北京電台倫敦奧運會報道的籌備工作從2011年六月就開始了。在一年的時間裏,從明確指導思想,製定報道計劃,落實技術保障方案,到形成《奧運報道手冊》;從爭取記者名額,落實倫敦駐地、直播線路,到編播人員培訓,製定前、後方協作方案;從合作媒體談判,到節目包裝、推介、招商,以及團隊後勤保障等,形成了一個複雜的工程。作為倫敦奧運會報道的組織者,台長邊建回憶說:“因為是首次大規模境外直播,我們遇到了很多困難,包括看好了的駐地突然說不能用,直播用的ISDN線路遲遲不能安裝,設備運輸出現問題等等。可以說,籌備期間,大大小小的麻煩不知道從哪裏就會冒出來。”

事實證明,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經驗確實不夠用。不過,那些經驗也發揮了不小的作用,加上體育廣播有一支團結、敬業、精幹、高效的團隊,他們克服了種種困難,終於把各項工作一一落實。

作為北京電台奧運報道的“主力軍”,倫敦奧運會期間,體育廣播每天播出17小時奧運內容,除了在前方製作的三個半小時的《龍騰不列顛》節目,北京則安排了10小時直播節目《奧運衝擊播》。

從奧運會開幕那一天,北京體育廣播後方報道組的20多人就開始過上了倫敦時間。後方報道組的作息時間是這樣的:15點到崗,彙集節目內容;17點吃晚飯,編前會,確定節目重點;20點至次日早晨6點,10小時奧運直播節目《奧運衝擊播》,其間23點加餐;8點下班,宿舍睡覺;13點午飯。

按照這個時間表,很多人從奧運開幕堅持到了奧運閉幕。有的人除了在單位編稿、寫評論、連線采訪外,還承擔了去機場采訪先期回國的運動員等任務,有時一天才睡兩三個小時。奧運賽程過半的時候,已經有四、五個人病了,身體不舒服就吃點兒藥扛著。上午,在北京體育廣播的辦公區看不到幾個人,到了夜裏,辦公室和直播間卻燈火通明,人員來來往往,異常忙碌。

大型運動會考驗團隊戰鬥力和工作效率,工作量大,分工必須明確。這次後方報道組有十幾個工種:文字編輯負責整體節目的策劃和文稿處理;錄音編輯負責各種音響資源的整理和製作;連線編輯負責聯絡專家、評論員製作點評和評論節目;機房編輯負責與前方記者聯絡和編輯最新的奧運消息供主持人插播,並隨時把主持人、嘉賓的照片以及最快的奧運消息登錄微博;片花編輯針對中國軍團的每一塊金牌製作片花反複播出;背景編輯發掘重點運動員和重要事件的曆史素材和音像資料,製作背景報道;資料編輯負責將所有錄音報道、評論等音頻上傳至紫光平台,供北京電台其他頻率、節目使用;還有節目監製、主持人、導播、網絡編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