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指美好的舉止姿態。在茶道活動中,各種動作均要求有美好的舉止,評判一位茶道表演者的風度良莠,主要看其動作的協調性。在“姿態”一節中所述的各種姿態,實際都是采用靜氣功和太級拳的準備姿勢,目的是為人體吐納自如,真氣運行,經絡貫通,氣血內調,勢動於外,心、眼、手、身相隨,意氣相合,泡茶才能進入“修身養性”的境地。茶道中的每一個動作都要圓活、柔和、連貫,而動作之間又要有起伏、虛實、節奏,使觀者深深體會其中的韻味。養成自己美好的舉止姿態,可參加各種形體訓練、打太極拳、跳民族舞、做健美操、練靜氣功等等。
禮節
心靈美所包含的內心、精神、思想等均可從恭敬的言語和動作中體現出來。表示尊敬的形式(禮節)和儀式即為禮儀,應當始終貫穿於整個茶道活動中。賓主之間互敬互重,美觀和諧。
(一)鞠躬禮
茶道表演開始和結束,主客均要行鞠躬禮。有站式和跪式兩種,且根據鞠躬的彎腰程度可分為真、行、草三種。“真禮”用於主客之間,“行禮”用於客人之間,“草禮”用於說話前後。
1.站式鞠躬:“真禮”以站姿為預備,然後將相搭的兩手漸漸分開,貼著兩大腿下滑,手指尖觸至膝蓋上沿為止,同時上半身由腰部起傾斜,頭、背與腿呈近90°的弓形(切忌隻低頭不彎腰,或隻彎腰不低頭),略作停頓,表示對對方真誠的敬意,然後,慢慢直起上身,表示對對方連綿不斷的敬意,同時手沿腳上提,恢複原來的站姿。鞠躬要與呼吸相配合,彎腰下傾時作吐氣,身直起時作吸氣,使人體背中線的督脈和腦中線的任脈進行小周天的循環。行禮時的速度要盡量與別人保持一致,以免尷尬。“行禮”要領與“真禮”同,僅雙手至大腿中部即行,頭、背與腿約呈120°的弓形。“草禮”隻需將身體向前稍作傾斜,兩手搭在大腿根部即可,頭、背與腿約呈150°的弓形,餘同“真禮”。
2.坐式鞠躬:若主人是站立式,而客人是坐在椅(凳)上的,則客人用坐式答禮。“真禮”以坐姿為準備,行禮時,將兩手沿大腿前移至膝蓋,腰部順勢前傾,低頭,但頭、頸與背部呈平弧形,稍作停頓,慢慢將上身直起,恢複坐姿。“行禮”時將兩手沿大腿移至中部,餘同“真禮”。“草禮”隻將兩手搭在大腿根,略欠身即可。
3.跪式鞠躬:“真禮”以跪坐姿為預備,背、頸部保持平直,上半身向前傾斜,同時雙手從膝上漸漸滑下,全手掌著地,兩手指尖斜相對,身體傾至胸部與膝間隻剩一個拳頭的空檔(切忌隻低頭不彎腰或隻彎腰不低頭),身體呈45°前傾,稍作停頓,慢慢直起上身。同樣行禮時動作要與呼吸相配,彎腰時吐氣,直身時吸氣,速度與他人保持一致。“行禮”方法與“真禮”相似,但兩手僅前半掌著地(第二手指關節以上著地即可),身體約呈55°前傾;行“草禮”時僅兩手手指著地,身體約呈65°前傾。
(二)伸掌禮
這是茶道表演中用得最多的示意禮。當主泡與助泡之間協同配合時,主人向客人敬奉各種物品時都簡用此禮,表示的意思為:“請”和“謝謝”。當兩人相對時,可伸右手掌對答表示,若側對時,右側方伸右掌,左側方伸左掌對答表示。伸掌姿勢就是:四指並攏,虎口分開,手掌略向內凹,側斜之掌伸於敬奉的物品旁,同時欠身點頭,動作要一氣嗬成。
(三)寓意禮
茶道活動中,自古以來在民間逐步形成了不少帶有寓意的禮節。如最常見的為衝泡時的“鳳凰三點頭”,即手提水壺高衝低斟反複三次,寓意是向客人三鞠躬以示歡迎。茶壺放置時壺嘴不能正對客人,否則表示請客人離開;回轉斟水、斟茶、燙壺等動作,右手必須逆時針方向回轉,左手則以順時針方向回轉,表示招手“來!來!來!”的意思,歡迎客人來觀看,若相反方向操作,則表示揮手“去!去!去!”的意思。另外,有時請客人選點茶,有“主隨客願”之敬意;有杯柄的茶杯在奉茶時要將杯柄放置在客人的右手麵,所敬茶點要考慮取食方便。總之,應處處從方便別人考慮,這一方麵的禮儀有待於進一步地發掘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