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茶道
寺院茶道的興起,最初起源於僧人們的坐禪。僧人們坐禪時晚上不吃齋,又需要清醒的頭腦、集中精力,所以飲茶對他們來說是最好的辦法。佛教的發源地是印度,而茶道的發源地是中國。當佛教傳入中國後,在寺院中還未有飲茶之風。
飲茶最初為藥用,是民間的產物,而後經陸羽對其進行多年的觀察和研究,總結出一套科學的種茶、采茶、煮茶、品茶的方法,並賦予茶藝一種深刻的文化內涵,才形成最初的茶道。也許因為陸羽曾是僧人,後來交往中的好友也有許多僧人,如曾收養過陸羽的積公禪師,還有陸羽最交心的朋友詩僧皎然(他們在陸羽對茶道的研究上都給予了很多的幫助),陸羽的茶道逐漸傳入寺院。反過來,由於寺院特殊的生活習慣,陸羽的茶道也漸漸被許多僧人所接受。唐人封演所著《封氏見聞記》說:“茶,早采者為茶,晚采者為茗。《本草》雲:‘止渴,令人少眠。’南人好飲茶,北人初不多飲。開元中,泰山靈岩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自鄒、齊、滄、隸、浙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其茶自江淮而來,舟車相繼,所在山積,色額甚多。楚人陸鴻漸為茶論。說茶之功效、並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統籠貯之,遠近傾慕,好事者家藏一幅。
有常伯熊者,又因陸鴻漸之論,廣潤色之,於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可見,自寺院茶道興起之後,飲茶之風從南方傳到北方,沿街都是茶館。無論民間百姓,還是王公貴族都好飲茶。
飲茶對於僧人,即可提神,又可領悟佛性。茶的儉樸,讓人矜守儉德,不去貪圖享樂;茶道的專注,讓人的精神與大自然融為一體;茶水的清香,讓人尤如喝進了大自然的精華,換來腦清意爽,生出縷縷佛國美景。這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茶禪一味”。
寺院茶道也稱寺院茶禮,有一套很嚴格的程序。寺院專設“茶堂”、“茶寮”作為以茶禮賓的禮物,專門配備“茶頭”,施茶僧職位,用以接待、禮敬賓客。寺院大量用茶以供養三寶(佛、法、僧),並以茶招待香客。寺院在職事變更上,都要舉行飲茶儀式,且有一定的規則程序。寺院茶禮有極為周祥的規定:有安排茶事的專職人員、茶事的固定程式、嚴格的等級、不同的規模運用於不同的場合。茶禮構成佛教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
名刹出名茶,自古有之。名刹多位於名山,名山多在深山雲霧之中,即有野生之茶樹,也宜於一般茶樹的種植,如武夷岩茶就極負盛名。許多寺院都自種自飲,還可用來招待香客,為之解除疲乏。廬山東林寺名僧慧遠,就曾以自種之茶招待陶淵明,吟詩飲茶,敘事談經,終日不倦。
貴族茶道
由貢茶而演化為貴族茶道,達官貴人、富商大賈、一豪門鄉紳於茶、水、火、器無不借權方和金錢 求其極,很違情肯理,其用心在於炫耀權力和富有。 源於明清的潮閩工夫茶即貴族茶道,發展至今日漸大眾化。
茶雖為潔品,但當它的功能被人們所認識,被列為貢品,首先享用它的自然是皇帝、皇妃再推及皇室成員,再是達官 貴人。“小家碧玉”一朝選在君王側,還能保持質樸純潔麼?恐怕很難。這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茶列為貢品的記載最早見於晉代常據著的《華陽國誌?巴誌》,周武王發聯合當時居住川、陝、部一帶的庸、蜀、羨、苗、微、盧、彭、消幾個方國共同伐紂,凱旋而歸。此後,巴 蜀之地所產的茶葉便正式列為朝廷貢品。此事發生在公元前1135年,離今有3000年之久。
列為貢品從客觀上講是抬高了茶葉作為飲品的身價,推動了茶葉生產的大發展,刺激了茶葉的科學研究,形成了一 大批名茶。中國社會是皇權社會,皇家的好惡最能影響全社 會習俗。貢菜製度確立了茶葉的“國飲地位”,也確立了中國是世界產茶大國、飲茶大國的地位,還確立了中國茶道的地位。
但茶一旦進入宮廷,也便失去了質樸的品格和濟世活人的德行。反之,貢茶坑苦了老百姓。
為了貢茶,當此時,男廢耕,女廢織,夜不得息,晝不得停。茶之靈魂被扭曲,陸羽所創立的茶道生出一個畸形的貴族茶道。條被裝金飾銀,脫盡了質樸;茶成了坑民之物,不再濟世活人。達官貴人借茶顯示等級秩序,誇示皇家氣派。
貴族們不僅講“條”,也講“真水”,為此,乾隆皇帝親自參與“孰是天下第一泉”的爭論,"稱水法"一錘定音,欽定北京玉泉水為天下第一泉。為求"真水"又不知耗費多少民脂民膏。相傳,唐朝宰相李德裕愛用惠泉水煎茶,便令人用壇封裝,從無錫到長安"鋪遞",奔波數千裏,勞民傷 財。此後因一雲遊和尚點化,知其弊端,才“人不告勞,浮位乃洱”。
貴族茶道的茶人是達官貴人、富商大賈、豪門鄉紳之流的人物,不必詩詞歌賦、琴棋書畫,但一要貴,有地位,二要富,有萬貫家私。於茶藝四要“精茶、真水、活火、妙器”無不求其“高品位”,用“權力”和“金錢”以達到誇示富貴之目的,似乎不如此便有損“皇權至上”,有負“金錢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