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適(702?—765)是唐代的著名詩人,尤其以邊塞詩著稱,他與岑參堪稱為唐代邊塞詩人的代表,二人曆來被並稱為“高岑”。
高岑所生活的盛唐時代,正值唐王朝國力強盛的時候,當時統治者為開拓疆土,不斷地在周邊發動對異族的戰爭,周邊文化落後的異族部落也時常侵擾唐朝邊境。正因為如此,以邊塞為題材的詩在當時極為盛行,湧現出一批因創作邊塞詩而著稱的詩人。這些人大多有過從軍邊塞的實際經驗,親身經曆甚至參與過邊塞的戰爭。這種軍旅生涯,不僅豐富了他們的人生經驗,更擴展了他們的眼界,開闊了他們的胸懷,使他們不像一般文士那樣沉吟於自我的情感世界裏,而是培養出了宏闊壯大、磊落坦蕩的心胸,從而開辟出我國古代詩歌氣吞山河、雄偉壯麗的境界。像“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斬樓蘭終不還”(王昌齡《從軍行七首》其四)、“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王翰《涼州詞》)等等詩篇,不僅描繪出一幅無與倫比的雄奇壯大之境,更表現了一種熱情奔放、豪邁灑脫的精神。即便是在今日,我們讀這些詩時,也同樣能夠強烈地感受到其中所奔湧的壯大的情思及其力量,從而受到強烈的震撼與感染!高適就是這些詩人的傑出代表。在他的詩裏,邊塞詩所展示的崇高與雄偉、渾厚與深沉、豪放與飄逸、奇異與絢麗,更是被發揮到了極致。
眾所周知,我國古典詩學從唐代開始,逐漸形成了一種“為藝術而藝術”的傳統,追求空靈渺遠,講究言外之意、象外之境、韻外之致,“不著一字,盡得風流”,這種審美風尚體現的是文人士大夫的審美趣味。應該說,體現這種審美風尚的文藝作品雖則很美,但卻過於精致、細膩、小巧;而高適所追求的則是“為人生而藝術”,注重表達現實關懷,他對人生寄托了太過於濃烈的熱望,對現實投入了太過於執著的情感,他身逢盛世,幾乎是身不由己地就投入到了時代的洪流之中;無論是得誌時的狂歡,還是失意時的悲歌,都共同凝聚成一曲對美好人生的戀歌、對理想之夢的頌歌。這樣的詩雖或不及“為藝術而藝術”一派之精巧與雅致,有時甚至還顯得有些粗拙,但它大氣磅礴、粗獷蒼勁,更具原始生命力量之美,難道還不足以讓你蕩氣回腸、讓你驚訝於生命之力量與精神之崇高而擊節讚歎嗎!如果說盛唐是我國曆史上的偉大時代,那麼,作為對那個偉大時代的歌唱,他的詩同樣是無愧於時代的偉大詩篇。偉大的藝術具有偉大的精神品格,這種精神品格會賦予藝術以不朽的生命力。作為其精神的結晶,高適的邊塞詩,也同樣具有超越時空的藝術魅力。如果我們以繁花似錦的百花園比喻唐詩,那麼高適的邊塞詩可以說是這百花園裏分外絢麗的一朵奇葩,時至今日,依然沁人心脾,散發著濃鬱的芬芳。涵泳於其間,不僅會得到藝術上的享受,更會得到心靈的震撼與精神境界的升華;也正是因為如此,我們在解評他的詩時,便主要將精力集中在邊塞詩方麵,重點選錄他的邊塞詩。當然,作為傑出的詩人,他也有不少其他題材的詩歌,我們在選錄時也酌情收錄,以期能更全麵地反映他詩歌創作的成就。
本書所選的高適詩,以《四部叢刊》本《高常侍集》為底本,參校以《全唐詩》本及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同時也注意參考今人的校注本,比如劉開揚的《高適詩集編年箋注》等。本書在注解與評析的過程中,參考並吸收了前人及時賢的研究成果,在此謹致以深切的謝意。為方便讀者使用此書,末附“高適年譜簡編”、“高適著作主要版本”、“高適研究主要著作”以及“《高適集》名言警句”(正文中用著重號標注)。由於受編者學識與水平的限製,本書在編目之選定以及詩歌的注解與評析方麵,一定存在不少失當甚或錯誤之處,在此還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阮堂明
2004年9月於天津
2008年9月修訂於蘇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