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華嚴道場——天寧寺的創建與宗派源流(1 / 1)

唐代天寧寺——中國佛教華嚴宗的大型道場。卦山天寧寺創建於唐貞觀元年(627年),處於卦山中腰的石佛堂,是天寧寺的雛形,是從懸崖岩石上雕琢石佛開始的。

卦山石佛堂現存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重修萬卦寶燈王佛殿金妝彩畫圓滿碑記》記載說:“……肇自唐貞觀元年九月內始建梵刹,山名萬卦,地號爻峰。按三十三天之形,立七處九會之法。”證實了天寧寺的創建時間與所屬宗派。

唐代和尚法藏(643—712年)以《華嚴經》為主要經典,開創了華嚴宗(又名賢首宗)。《華嚴經》全名《大方廣佛華嚴經》,為印度大乘佛教要典之一。《華嚴經》在唐代十分流行,一些高僧如法順、智儼、法藏、澄觀、宗密、李通玄等人均有注疏,流傳廣泛。法藏是華嚴宗的實際創立者,在前已有法順(557—640年)、智儼(602—668年)著書立說,弘揚華嚴。法順俗名杜順,號華嚴和尚,相傳他在卦山講過《華嚴經》,後建天寧寺。在“圓融無礙”思想的支配下,華嚴宗在佛教內部調和各派思想,對外則主張融合佛儒道三家。

華嚴宗的第四祖澄觀(738—839年),從唐興元元年(784年)開始,曆時4年攻研東晉時所譯《華嚴經》(60卷)和唐武則天時所譯《華嚴經》(80卷)兩種版本,撰寫出《華嚴經疏》60卷,並在五台山和太原區域頻繁舉行講經法會。澄觀和尚被唐德宗尊為教授和尚,詔授“鎮國大師”稱號,任天下大僧錄。唐憲宗給他金印,賜“僧統清涼國師”之號,主持全國佛教。唐穆宗、唐敬宗又相繼封他為“大照國師”,唐文宗又加封為“大統國師”。澄觀生前連續受到五個皇帝的恩寵,在佛教史上是極為罕見的情況,華嚴宗由此發達。唐貞元、元和(785—820年)年間,卦山天寧寺連續出現了六座華嚴道場塔和二通華嚴道場碑,是八次講經說法的重要記錄。其名目有“華嚴三會”“第四之會”“第五之會”“第八重會”“華嚴九會”等,一會一塔或一會一碑,可見法會規模之大。

晉中一帶,早在澄觀之前還有長者李通玄(635—730年)弘揚華嚴教義。他初研《易經》,後攻華嚴經典,撰有《新華嚴經論》40卷。然而澄觀與李通玄在卦山天寧寺的行跡,目前尚未發現確鑿的證明。

唐建中、貞元(780—805年)年間,先後在汾州與太原擔任要職的李說(740—800年)夫婦篤信佛教,特別是當時全國上下尊崇華嚴宗的時候,卦山天寧寺作為著名華嚴道場,自然受到李說夫婦的青睞。李說是唐高祖李淵堂弟李神通的五世孫,曆官禦史郎官、禦史中丞、太原少尹、汾州刺史、河東節度使等。

李說在卦山大做功德,在石佛堂前的山懷之中另辟新址,擴建寺院,使天寧寺由石窟寺院轉化為殿堂建築寺院,因而又有唐貞元二年(786年)創建天寧寺之說。李說在擔任北都留守、河東節度使後,對卦山天寧寺更是大做功德。唐貞元十六年(800年),李說夫婦捐助興建的浩大工程普光明殿竣工,並舉行華嚴三會道場。

貞元十二年(796年),昭義軍(轄澤、潞、邢、懷、磁數州,相當於現在的晉冀豫三角區域)節度使李抱真(733—794年)也在卦山大做佛事,資助舉辦了華嚴九會道場。就在這一年,朝廷命李說備禮迎請澄觀法師晉京,參與審定注釋最新翻譯的《華嚴經》40卷。

卦山天寧寺在唐宋時期為華嚴宗巨刹,金代隨著華嚴宗的衰微而轉為禪宗(曹洞宗)寺院。

金代,帝室官府崇奉和支持佛教,兩河三晉區域禪刹相望。約在這個時期,天寧寺受曹洞宗名僧覺體(1119—1171年)影響,轉為曹洞宗叢林。金代中期,禪宗名僧萬鬆行秀(1166—1246年)曾來到卦山雲遊。

金末元初,天寧寺第21代住持虛己長老請到元朝開國宰相耶律楚材(1190—1244年)為功德主。他還“槌拂”啟導玄中寺和尚惠信(1194—1278年),改革已經衰微的律宗門派,將玄中寺納入南禪曹洞宗,實施“禪淨合流”。並請得元朝中書左右丞耶律楚材、粘合重山支持,使五百年一貫律宗的玄中寺“格律為禪”,轉為曹洞宗叢林。

明清時代延至民國,卦山天寧寺一直是曹洞禪宗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