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釘鞋攤的旁邊,一群人圍著一位老先生,聽他講孔夫子的“言必信,行必果”。
韓老大聽了一會問修鞋的皮匠:“哎,師傅,這老先生是誰?講得真帶勁兒!”
皮匠小聲回答:“教書的,姓趙。你別聽他滿嘴講得好聽,可辦起事兒來卻不是那麼回事兒,他在我這兒修了幾次鞋,一次錢也沒給。”
韓老大最恨那些光說不做的人,等老先生講完一段後,便問:“先生,我想請教個題:‘趙錢孫李,周吳鄭王’怎麼個解釋?”老先生說:“你真是個愚人,連百家姓上的‘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都不懂。那不就是姓趙的趙、姓錢的錢、姓孫的孫等姓嗎?”
韓老大說:“先生,我解釋的意思和您的不一樣。我從後邊給您往前解釋,請您好好聽著,王是王霸道的王,鄭是不正經的正(鄭),吳是耍無賴的無(吳),周是瞎胡謅的謅(周),李是不講理的理(李),孫是裝孫子的孫,錢是欠鞋錢的錢,趙是趙先生的趙。聯一塊兒是:王霸道,不正經,耍無賴,瞎胡謅,不講理,裝孫子,欠鞋錢,趙先生。”
趙先生火了:“你講的這是什麼意思?快給我滾開!”
韓老大笑著說:“先生,您別生氣,也別著急,我還有話——您講的言必信、行必果,也不全對。言必信,行必果,就是說了就做,要說到做到,可先生您呢?您在皮匠那修了幾次鞋,為什麼不給人家錢呀?”
“這……”趙先生張口結舌,可他很快又改口說,“我也沒說不給呀,我是說等他什麼時候要錢花,我就一塊給他。”
“眼下我大兒子要娶媳婦,正等著錢花,你現在就給我吧。”皮匠在一旁答了話。趙老先生隻好把錢給了皮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