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換個角度看問題(1 / 1)

探索洞穴是羅伯特大學時代最幸福的時光,他為南伊利諾伊大學地質係繪製了不少洞穴圖。在多數人眼裏,伊利諾伊牧場的一個亂石堆或許就是一次地下探險的入口。羅伯特和三個朋友匍匐前行,穿過一道狹縫,發現了一個特大的地下岩洞。順著手電光,羅伯特探入到洞穴深處,直至一處峭壁,借助隨身攜帶的繩子,他們順勢下滑,約有15英尺。

又探索了一陣子,他們決心打道回府,來到懸掛繩子的岩壁邊,卻發現洞內的濕氣已使繩索又濕又滑。不論他們如何使勁,誰也無法抓牢繩子往上爬。

早些時候當他們興致勃勃地開始探險時,他們忽略了一些細節,而正是這些不經意之處,如今卻讓大家身臨險境。

作為默默無聞的探險新手,沒有人知道他們的行蹤,他們不曾告訴任何人,唯恐麻煩別人,他們將去往某處探看某個洞穴,他們隻是碰巧發現了這樣一個入口。表麵看來,洞穴並無顯眼的豁口,隻是在牧場中央的岩石有一道18英寸的窄縫,這個世上知道這個洞穴的人,除了他們之外,恐怕別無他人。

電筒的光線越來越弱,空氣越來越悶。處境愈是危險,彼此間的緊張氣氛就愈濃,羅伯特他們開始討論出路問題。似乎沒有任何顯而易見的好辦法。事後,羅伯特想:“我們不曾意識到,傳統思維方式正是最大的障礙。我們的錯誤在於,我們隻想找那些‘立竿見影’的辦法。”

直到他們為節省電而關上電筒,羅伯特才開始注意些先前未曾考慮的種種可能性。在漆黑的地下岩洞裏,他發現散落在周圍的木筏碎片正幽幽發光。借著電筒光探路時,他們不曾注意到布滿真菌的木片會反出磷光,在黑暗中閃閃發亮。

洞內的光亮卻激發了他們的創造力,它讓羅伯特意識到,隻要換個角度看問題,答案或許就唾手可得。最後,他們又回到滑得無法握住的繩子邊,恍然悟到或許用腳更好些。在繩上套上一個個的圈,權且把繩子當做梯子,他們攀上了峭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