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美元一隻(1 / 1)

在印尼的巴厘島海灣裏,有一條荒棄了的棧道,土著人巴拉克把它當做了釣魚台。每天,巴拉克都蹲在棧道的盡頭上“釣”章魚。

章魚有個習慣,每到生殖季節,總喜歡往空螺殼裏鑽,並在裏頭產卵。章魚有八根足爪,每根爪都有上百個吸附性很強的小吸盤,能牢牢地攫住空殼。巴拉克抓住章魚這一習性,把一隻隻係著索線的破壇爛罐放入海裏,總能“釣”到不少章魚。為此,巴拉克心中竊喜:看來,這樣的主意也隻有我想得出。

一天,一位衣著整齊的陌生人登上棧道。他向巴拉克租賃了一隻小船,在海灣裏轉悠了一圈後,又回到了棧道上,默默地觀看巴拉克“釣”魚。看了一會兒,他問:“你這章魚賣嗎?”

巴拉克說:“賣,賣呀!”

陌生人又問:“多少錢一隻呢?”巴拉克說:“一美元一隻!”

陌生人說:“好!你釣上來多少,我就買多少!”

陌生人把從巴拉克手上買過來的章魚係上釣線,又重新一一放回大海中。就這樣,巴拉克和陌生人一個占據棧道左邊,一個占據棧道右邊,巴拉克往海裏放破罐子,陌生人往海裏放章魚。巴拉克時不時拉回破罐子,“釣”到不少章魚;陌生人時不時拉回章魚,“釣”回了不少破壇爛罐。

此後每天,他們都如期來到這裏,不厭其煩地重複著前一天做過的事。就這樣,日子一天天過去了。終於有一天,陌生人“釣”上了一隻沾滿淤泥的瓷器。陌生人用衣袖抹了抹泥汙,看了看後,便急匆匆地離去了。

一個月後,一支龐大的專業打撈船隊開進了巴厘島海灣,為首的正是那個神秘的陌生人。

原來,他就是名聞遐邇的古董商迪默先生。

迪默指揮打撈隊以章魚“釣”上瓷器的地點為軸心,地毯式搜索、打撈海底沉物,收獲巨大。

此次打撈行動,迪默共獲得價值一億美元的寶物和古董。迪默早已聽說巴厘島海灣海底有古物沉船,但不敢貿然輕信,正打算投資兩千萬美元先期勘探,看是否屬實。沒想到小小的章魚竟幫了一個大忙。

巴拉克知道實情後,逢人便說:“章魚的習性,是我發現的,這樣的‘釣’法,還是我發明的呢!”

但別人都譏笑他說:“主意是你想出來的,但你‘釣’上的隻是一美元,而人家‘釣’上的,是一億美元呀!”

巴拉克歎道:“唉!誰叫我不是商人呢?”

一個人用破壇爛罐“釣”一美元一條的章魚,一個人用一美元一條的章魚“釣”破壇爛罐,最終“釣”到了珍貴的古瓷器。這兩個人的收獲相差這麼大,根本的原因是由於知識的差距大。同樣的事物,在不同的眼裏,看出的是不同的價值。

知識如同海洋一樣無限大。每個人因為職業、經曆等的不同,所掌握的知識是不一樣的,正如巴拉克不是商人,也不懂文物,所以他與價值連城的古董是無關的。我們小學生腦子裏的知識更是有限,但我們正處於學知識的時機,我們要努力學習以掌握更多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