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孔子拜師(1 / 1)

孔子周遊列國,到處講學,宣揚儒家思想。有一天,他坐車趕路,發現前麵路上有三個小孩用沙土堆了一座“城”正玩得高興。

車被“城”擋住了去路,隻得停了下來。可是孩子們卻絲毫沒有讓路的意思,仍然興致勃勃地玩著。孔子下車來,微笑著問道:“你們怎麼不知道車來了要讓路的道理呢?”其中一個名叫項橐的孩子,擺出一副大人的樣子反問道:“從古至今,隻聽說車要繞城而過,哪聽說過城要避開車的道理?”孔子聽了,十分吃驚,他沒想到這個孩子小小年紀竟如此能言善辯。

孔子對這個孩子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決定考考他,就一口氣提出了四十多個問題。項橐對答如流。孔子被深深折服了,連連稱讚。

項橐並不知道麵前這個人就是人們所敬重的孔子,於是反問孔子幾個問題,雖然充滿了稚氣,但孔子一個也答不上來。於是,孔子對他更加讚賞。

孔子又對項橐說:“我車中有棋,咱們賭一局吧!”誰知項橐斷然拒絕了。孔子問他原因,他一本正經地說道:“賭博原本是無用的事,學它做什麼?”

孔子聽了這番話,由讚賞變成敬佩,於是拜項橐為師。七歲的項橐從此名聲遠播,而孔子以聖人之尊,不恥以項橐為師,也為天下人所稱讚。

孔子曾拜七歲的項橐為師,並不以此為恥,古代的聖賢尚能如此,普通人更應懂得謙虛好學。隻有隨時隨地向別人請教自己不懂的問題,才能使自身的能力得到全麵提高。

謙虛好學,是我國的傳統美德。孔子還曾經說過一句話:“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任何人都有比自己強的地方,因此多向人學習是自身提高的一個好方法。不僅向強於自己的人學習,還要向本身不如自己但有特長的人學習,老師、父母、同學甚至偶遇的陌生人都可以教給我們許多東西,大海不擇細流才得以浩瀚,人謙虛好學才能夠淵博。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瑟夫·斯蒂格利茨在長春參觀“一汽”時,猶如一個童心未泯的學子,不停地發問。見到操作工人安裝某個部件也會問:“這是什麼?”“幹什麼用的?”他還搶先向前來求教的我國經濟學家徐傳諶教授請教我國國有經濟改革的相關問題。這位經濟學界的泰鬥對細節的關注令人歎為觀止,他那謙虛好學的精神讓我們肅然起敬。

人的知識都是有局限性的,再大的專家也不例外。所以,無論是誰,都應謙虛些。而大家之所以成大家,又何嚐不是謙虛好學的結果呢?從這位諾貝爾獎得主身上,我們應該能悟出點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