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附近有一個湖,湖麵上總遊著幾隻天鵝,許多人專程開車過去,就是為了欣賞天鵝的翩翩之姿。
“天鵝是候鳥,冬天應該向南遷徙才對,為什麼這幾隻天鵝卻終年定居,甚至從未見它們飛翔呢?”漸漸地,有人這樣問湖邊垂釣的老人。
“那還不簡單嗎?隻要我們不斷地喂它們好吃的東西,等到它們長肥了,自然無法起飛,而不得不待下來。”
聖若望大學門口的停車場,每日總看見成群的灰鳥在場上翱翔,隻要發現人們丟棄的食物,就俯衝而下。
它們有著窄窄的翅膀、長長的嘴、帶蹼的腳。這種“灰鳥”原本是海鷗,隻為城市的垃圾易得,而寧願放棄屬於自己的海洋,甘心做個清道夫。
湖上的天鵝,的確有著翩翩之姿,窗前的海鷗也實在翱翔得十分優美,但是每當看到高空列隊飛過的鴻雁,看到海麵乘風破浪的鷗鳥,就會為前者感到悲哀,為前者的命運擔憂。
在這個社會上,不論什麼人要想做成一件事,就必須抗擊來自人性中的惰性,使外界的逼迫變為內心的自覺。
這是因為絕大多數的人都喜歡舒適,能站著拿到東西絕對不會跳起來,能坐著拿到東西絕對不會站起來,能躺著拿到東西絕對不會坐起來。舒適又是個極壞的東西,它是滋生慵懶的溫床,腐朽、墮落等劣根性大多因舒適而衍生。
1992年的世界愛鳥日,芬蘭維多利亞國家公園放飛了一隻在籠中關了4年的禿鷲。然而,5天之後,一位遊客卻在公園附近的小山上發現了這隻禿鷲的屍體。後據調查,它是因饑餓而死亡的。
禿鷲原本是一種凶悍的鳥類,生存本領極強,常捕食小動物。饑餓異常的禿鷲甚至敢與虎豹爭食,然而這隻鳥中之王卻死於饑餓,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動物學家分析,幾年來,這隻禿鷲過慣了公園裏“飯來張口”的生活,在舒適的生活環境中漸漸喪失了在大自然中生存的能力。這隻禿鷲與其說死於饑餓,倒不如說死於慵懶更為恰當。
鳥因惰性而死亡,人也會因惰性而走向墮落。如果想戰勝你的慵懶,勤勞是唯一的方法。對於人來說,勤勞不僅是創造財富的根本手段,而且是防止被舒適軟化、渙散精神活力的“防護堤”。
慵懶是人的一種劣根性,為了做成某件事,必須與它抗爭,超越這種劣根性的鉗製。但是這種抗衡和超越不容易是心甘情願的,一開始總要由一些外力來強製,進而才能逐漸內化為恒定的精神和行為習慣。
一旦養成恒定的勤勞習慣,往往就會擁有一份穩定的愉快心情。因為它專注,意念與行為協調歸一,所以惡劣的情緒便沒有潛入的機會,更沒有盤踞的空間。一個進入勤勞狀態的人,心靈中就不會有長久駐足的慵懶。所以,克服慵懶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使自己忙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