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有兩個內海——加利利海和死海。
死海在海平麵下392米的低處,它的周圍是一片無垠的沙漠,對岸則是約旦的領土。死海的水中含有很高的鹽分,鹽的比重很大,當人掉進去時,身體會自然浮起而不會淹死。死海的水中無魚,也沒有其他任何生物。
加利利海是一個淡水湖,裏麵有很多生物,因耶穌基督曾在此地漁獵而享有盛名。海中盛產一種“聖彼得魚”,這種魚雖然外觀醜陋,可是肉味鮮美,已成該地名產。加利利海邊餐廳林立,都以售聖彼得魚為主,來遊覽的旅客們常常因此大飽口福。
加利利海的岸邊,老樹枝葉茂密,樹上百鳥雲集,啼聲悅耳,真是一個充滿生趣的美麗世界!
相比之下,死海就沒有這麼活躍。死海沒有任何生物生存在其中,周圍也沒有半棵樹,更聽不到鳥兒的歌聲。連死海上空的空氣,都讓人覺得沉重。從來沒有一隻住在沙漠上的動物,到岸邊去喝水。因為如此,人們才會將其命名為“死海”吧。
兩者為什麼形成如此差別呢?
先哲們的解釋是:加利利海不像死海——隻知收,而不知出。
約旦河流入加利利海之後,又流了出來,最後歸之死海。
加利利海接受了多少東西,也會給別人多少東西,所以它經常是活生生的。而每一滴水,到了死海之後,都要被占有。死海把所有的東西都占為己有,隻知進而不知出,所以生物都不願意住在其中,因此形成死氣沉沉的景象。
世間任何事情都是有付出,才有回報,那種隻取不予的做法,是非常不正確的。因為死海從來不分給別人什麼,所以它才會“死”在那裏。在人的一生中,也常常會遇到像死海這樣隻進不出的人。
因此,人應該像加利利海那樣活躍,經常給予,千萬不能學死海,隻索取,不付出。
有進有出,這才是聰明人的處世之道。任何人都不可妄想占據所有的東西。對於我們來說,分享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念。既要接受別人的給予,同時也要注意把自己的東西與別人分享,把分享作為人生的信條。這是使我們走向幸福人生的條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