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在美國田納西州的一個小鎮上,有個小女孩出生了,取名叫沙莉。她逐漸懂事之後,知道自己與其他孩子的身世不一樣:沒有爸爸,是個私生女。
沙莉時常受到一些人的歧視,聽到冷言冷語:“這是一個沒有父親的孩子。”有人甚至說她是“孽種”。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她變得越來越脆弱,越來越鬱鬱寡歡,越來越逃避現實。
沙莉13歲那年,鎮上來了一個牧師。她聽大人議論說,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牧師。她特別羨慕別人家的孩子,一到禮拜天便跟著父母,手牽手地走進教堂。她時常躲在遠處,看著鎮上的人們有說有笑地從教堂裏走出來。她隻能通過教堂的神聖鍾聲和人們的麵部神情,猜想教堂裏是什麼樣子,以及人們在裏麵幹什麼。
有一天,沙莉終於鼓足了勇氣,等人們全都進入教堂之後,便偷偷地溜了進去,躲在最後麵傾聽。
牧師說:“過去不等於未來。過去成功了,並不代表未來就一定還會成功;過去失敗了,也不代表未來就一定失敗。過去的成功或失敗,隻能代表過去,未來是由現在決定的。一個人現在幹什麼,選擇什麼,就決定了未來是什麼!失敗的人不要氣餒,成功的人也不要驕傲。人生的過程中,失敗和成功都不是最終的結果,隻是一個階段的結果。在這個世界上,不會有永遠成功的人,也不會有永遠失敗的人。”
牧師的話,征服了沙莉的心。有了第一次傾聽以後,就有了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因為懦弱、膽怯、自卑,她認為自己沒有資格進教堂,所以每次聽一會兒就迅速離開教堂。
有一次,沙莉聽得入了迷。她全神貫注,竟然忘記聽了多久,直到教堂的鍾聲敲響時才猛然驚醒。率先離開教堂的人們,堵住了她想迅速逃離的出路。她已經來不及了,隻能無奈地低著頭,隨波逐流地慢慢向外移動。
突然,一隻大手搭在她的肩上。她驚惶地順著這隻手臂往上看,原來是牧師。
牧師麵帶慈祥的笑容,和藹地問:“你是誰家的孩子?”
這是沙莉十多年來最害怕被問到的一句話。她低下頭,無言以對,感到無地自容。身邊沒有離去的人們也都圍了過來。
善解人意的牧師撫摸著沙莉的頭發說:“噢,我知道了,我知道你是誰家的孩子,你是上帝的孩子。”
隨後,牧師對她說,也是故意讓周圍的人都聽到:“這裏所有的人和你一樣,都是上帝的孩子。過去不等於未來,不論過去怎麼不幸,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必須對未來充滿信心。孩子,現在就要作出決定,努力做你想做的人。你要知道,人最重要的不是你從哪兒來,而是你要到哪兒去。隻要你對未來充滿信心,現在就會充滿力量。不論你過去怎樣,那都已經過去了。隻要你調整心態,明確目標,樂觀積極地去爭取,那麼成功就一定會屬於你。”
牧師的話音剛落,周圍頓時爆發出熱烈的掌聲。盡管沒有人多說一句話,但這掌聲就是理解,就是歉意,就是認可,就是歡迎!
牧師的話改變了沙莉的人生。她變得越來越樂觀,越來越開朗,越來越積極,越來越進取。
在沙莉40歲那年,她榮任了美國田納西州州長。後來,她棄政從商,成為世界500強企業之一的公司總裁,成為全球赫赫有名的成功人物。在67歲那年,她出版了自己的回憶錄——《攀登巔峰》。在這本書的扉頁上,她給讀者寫下了這樣的話:
過去不等於未來。因為過去屬於死神,未來屬於自己;因為過去是回憶漫步的領地,未來是夢想馳騁的舞台。過去,不管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都不要太在意。未來,才最值得關注。隻有麵向未來,才能勇往直前。為了未來,為了攀登巔峰,請記住:
是非審之於己,毀譽聽之於人,得失安之於素,過去歸之於零。
“是非審之於己,毀譽聽之於人,得失安之於素,過去歸之於零。”做事情的對錯按照自己一貫的標準判斷,做了之後被別人讚揚或者否定詆毀隨它去,得失成敗坦然接受命運的安排。在人生中,許多的成敗與得失,並不是我們都能預料到的,很多的事情也並不是我們都能夠承擔得起的,但,隻要我們努力去做,求得一份付出後的坦然,其實得到的也是一種快樂!坦然,是一種失意後的樂觀;坦然,是沮喪時自我的一種調整;坦然,其實就是平淡中的一份自信;坦然是一份快樂,是一種瀟灑。我坦然,於是我心美麗;我心美麗,於是人生跟著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