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節 其他問題(1 / 3)

1.新生兒出牙

正常寶寶一般在出生後6個月左右開始出牙,但也有個別寶寶出生不久就有牙齒萌出,一般是一顆或兩顆,以上頜牙為多,稱乳牙萌出過早。

(1)原因:牙齒發育的全過程和機體的內外環境有密切關係,是一種複雜的生物現象。萌出過早的乳牙可能是正常的,由於牙胚離口腔黏膜太近而過早萌出,又因為牙根沒長或完全沒牙根所以較鬆動,極易脫落。一旦落入氣管容易造成窒息,危及生命。這種牙齒沒有用處,而且還會咬母親的乳頭,同時也影響吸乳,故應及早拔除。

(2)處理:有的新生兒牙齒不鬆動,吮奶的時候舌係帶,以及雙側軟組織與牙齒發生摩擦,易產生創傷性潰瘍,如果刺激源不清除,創口可能長期不愈合,此時應立即停止吮奶或哺乳,改用湯匙喂奶,以避免摩擦潰瘍區。對於潰瘍麵可塗甲紫、碘甘油等緩和收斂性藥物,促進潰瘍盡快愈合。如果處理不及時,刺激長期存在,這種潰瘍有時發展成慢性增殖性病變,易被誤診為腫物,一旦切除極易出血,所以一定要謹慎處理。

2.新生兒斜頸

(1)症狀:有的新生兒出生時好端端的,但在出生後10~20日常常出現脖子歪向一側,細心的媽媽會發現寶寶的病側頸部有一個圓形或橢圓形的腫塊,直徑2~3厘米,質地較硬,可以移動,觸之不痛,表麵皮膚正常,撫之不熱。寶寶的頭向有腫塊的一側傾斜,病側耳接近鎖骨,顏麵不正,下頜及麵部轉向無腫塊的一側,形成斜頸。斜頸的病理變化為病側胸鎖乳突肌攣縮所致。

(2)原因:引起斜頸的病因是多方麵的,常見的原因有:①先天遺傳因素,如家族中有導致子代胸鎖乳突肌攣縮的基因,可引起先天性斜頸。各種先天性發育異常,如第一頸椎與後頭骨相接合,第一、二頸椎相結合,頸椎畸形,頸部肋骨存在等,均可發生斜頸。②分娩過程中由於胎兒的位置不正常,如一側頸肌特別是胸鎖乳突肌在出生時可因胎兒的位置不正常,致肌組織呈結締組織化,縮短而不能伸展,或由於胸鎖乳突肌在分娩時受強烈牽引損傷而發生血腫,多見於臀位分娩或分娩時肩娩出困難。

(3)新生兒斜頸的治療方法:如果發現新生兒有斜頸現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治療。

①用沙袋或枕頭使新生兒頭、頸保持正位。讓光源射在有腫塊的一側,因為新生兒頭部常轉向光亮處,對防止病側肌肉攣縮有一定的幫助。

②在胸鎖乳頭肌腫塊處,做按摩推拿治療。

③固定新生兒的兩側肩部,然後給頭部做被動動作,下頜向病側旋轉,頭部向正常的一側旋轉,每天做100~150次。

④讓新生兒仰臥在母親懷內,兩足緊貼母親小腹,頭部置於兩膝外,兩手把患兒頭輕輕轉向健側,連續做20~25次,每日做2~3遍,持續半年。

一般經過以上治療後,不少寶寶的斜頸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轉或治愈。若6個月後仍不見明顯好轉,要帶患兒到醫院檢查及考慮早期做外科矯形手術治療,以免引起寶寶頭麵部畸形。

3.胎糞吸入綜合征

新生兒胎糞吸入綜合征見於胎兒窒息在宮內或產時排出胎糞,汙染羊水,吸入後可發生肺炎。胎糞吸入氣道可形成活瓣樣栓塞,引起局限性肺氣腫,完全阻塞氣道引起肺不張。胎糞吸入尚可引起化學性或繼發性感染性肺炎,嚴重胎糞吸入綜合征由於缺氧、酸中毒引起肺血管痙攣,肺血管阻力增加,導致右向左分流的新生兒持續肺動脈高壓。

(1)原因:胎糞吸入綜合征通常是胎盤功能不全的並發症,多見於過期產兒,因為過期產兒的羊水量較少,胎糞不能被稀釋,胎糞顆粒稠厚,很容易引起呼吸道梗阻。

(2)胎糞吸入綜合征的表現:胎糞吸入綜合征可以見到羊水被胎糞汙染,呈黏稠和黃綠色,患兒的皮膚、指甲和口腔有胎糞汙染,並且可發生輕到重度的呼吸窘迫,不同程度的青紫,如果支氣管完全梗阻,導致肺不張;部分梗阻產生吸氣時空氣瀦留,導致過度膨脹和肺氣漏;由胎糞部分阻塞支氣管或張力性氣胸引起氣體陷閉,可能增加胸廓前後徑而呈桶狀胸。

如果患兒用頭罩吸氧,但血氣僅達到臨界的滿意程度,或呈進行性惡化,最安全的方法是應用正壓通氣,以避免低氧血症或高碳酸血症,而這二者均可促使新生兒持續性肺動脈高壓的產生。尤其是過期產兒,應懷疑存在持續性肺動脈高壓。

(3)胎糞吸入綜合征的治療

①在胎頭娩出而肩尚未娩出前,吸淨口腔和氣管內汙染羊水,如喉鏡下發現聲帶周圍有胎糞生後可立即氣管插管,在處理氣道前不做正壓呼吸。

②缺氧者可給予頭罩或呼吸器供氧。

③糾正酸中毒,在高度通氣的基礎上用碳酸氫鈉糾正酸中毒。

④如發生氣胸、縱隔氣腫,輕症自然吸收,重症抽氣或引流。

⑤應用抗生素防治感染。注意維持液體及熱卡量。

4.新生兒缺鈣

有時候寶寶老出汗,睡覺時總打戰,夜裏還哭鬧,這種情況下父母千萬不要掉以輕心,因為這可能是缺鈣的表現。

(1)新生兒缺鈣的原因:新生兒缺鈣不僅影響正常的生長發育,尤其是身高的增長,還會引發一些其他問題,如肌張力低下、運動功能發育落後,以及大腦皮質功能異常、表情淡漠、語言發育遲緩、免疫力低下等。

母親在懷孕期間鈣量攝取不足,會頻繁出現小腿抽搐,並且還會影響胎兒對鈣的吸收,導致鈣缺乏。所以,母親及時補鈣,是預防胎兒和新生兒缺鈣的最好方法。

要判斷寶寶缺鈣與否,首先要分析寶寶的膳食,從寶寶的膳食質量中獲取鈣的量看是否充足,其次要了解寶寶的表現。在日常膳食中,應多給寶寶提供含鈣豐富的食品,為寶寶選擇合適並含鈣豐富的食物。

(2)新生兒缺鈣的表現:一些輕度缺鈣的寶寶,經常表現為煩躁、好哭、睡眠不安、易醒、易驚跳、多汗、枕部脫發圈、出牙落後等症狀。缺鈣嚴重的寶寶可引起佝僂病,甚至引起各種骨骼畸形,如方顱、乒乓頭、手鐲或腳鐲、肋骨外翻、雞胸或漏鬥胸、O形腿或X形腿等。專家建議,若發現寶寶出現這些症狀了,應該懷疑缺鈣,及時去醫院檢查,盡快加以糾正。另外,胖寶寶比瘦寶寶更容易缺鈣,所以,父母在照料胖寶寶時更要細心觀察。

5.新生兒開始補鈣的時間

近期社會上掀起了一股補鈣熱,就連新生兒也不放過。鈣確實是兒童正常發育所必需的,然而是不是每個孩子都需要補充鈣?新生兒何時開始補鈣才科學?

最近,專家研究發現,隻要新生兒吃奶好,維生素D在醫生的指導下按要求供給,一般不需要補鈣。如果盲目補充過多的鈣,不但影響新生兒的食欲,大量的鈣在腸道內形成鈣鋅磷酸鹽化合物,反而使鈣、鋅得不到吸收,還可幹擾蛋白質及脂肪的正常吸收,直接影響新生兒的正常生長發育。

如果在母乳期新生兒有“抽搐”史,應在3~4個月後開始補鈣,早產兒一般2~3個月開始補鈣,這些都是在母乳喂養的前提下。人工喂養可提前1個月給寶寶補鈣。

溫馨提示:孕婦在懷孕後期最好能進行一次肌內注射維生素D,這是預防新生兒缺鈣較為理想的辦法。同時,還要增加寶寶的戶外活動時間。

6.小寶寶補鈣要講究“分量”

人體對鈣質的需求是隨年齡、性別、生理狀況的不同而有所差異的。我國營養學會的營養專家推薦每日膳食中鈣的供給量是:1~6個月,母乳喂養兒300毫克/日,人工喂養兒400毫克/日;6~12月,400毫克/日;1~4歲,600毫克/日;4~11歲,800毫克/日;11~18歲,1000毫克/日。

鈣的主要來源是通過食補,即多攝取高鈣食物,如牛奶及奶製品,大豆及大豆製品,蝦皮、蝦米、芝麻醬等。對寶寶而言,最好每天要食用奶類食品,因為奶類和奶製品含鈣量豐富,而且易吸收。如1瓶牛奶(220毫升)的含鈣量約200毫克,若每天能喝上1~2瓶鮮牛奶,就可得到200~400毫克的鈣,再加上其他食物中的鈣,合起來就能滿足寶寶1天的需要量。

值得一提的是:奶酪含鈣量也很高,父母可以自製蔬菜奶酪漢堡包,以增加鈣的攝取。對於不愛喝奶的寶寶,可以改喝酸奶。另外,豆類及豆製品的含鈣量也較高,最好能每天食用25~50克。

在補鈣的同時,父母平時應該多帶寶寶曬太陽,幫助鈣的吸收。

7.新生兒不宜吃鈣片

現在,許多父母都知道要給寶寶補鈣以防止出現佝僂病,隨之市場上也出現了各種兒童鈣片。兒童保健專家提醒父母,不要給正吃母乳的寶寶吃鈣片來補鈣,尤其是新生兒,這是因為很多鈣片都是化學合成品。一般來說,從食物中攝取鈣是最安全的途徑。而對於還在母乳喂養期的寶寶來說,母乳中的鈣就足夠了。如果給寶寶喂服鈣片,反而會影響吃奶量,影響營養的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