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古代日本人的自我認識(1 / 3)

一、中華文明圈中的日本

日本民族居住的日本列島位於歐亞大陸的東端,和朝鮮半島、中國東南沿海地區隔海相望,與東南亞的群島一起星羅棋布在浩瀚的太平洋之上。遠古時代的日本人的祖先從大陸北方和南方陸續進入日本列島,成為那裏的最早居民。從此之後,大陸的移民不斷來到日本,帶去了先進的文明。

古代的中國和日本發展水平有很大的差距。公元前一兩千年,在日本還處於石器時代,人們過著極其原始的生活,仍然以采集和漁獵為生的時候,中國已經進入了文明的農耕社會,相繼建立起夏商周古代國家,創造出高度燦爛的華夏文明,並向周邊擴散,形成了中華文明圈。顯然,日本人的祖先從遠古時代開始就感受到了這種巨大的差距,產生了對中華文明的仰慕,不斷吸取中華文明,從而促進了自身的發展。約在公元前3世紀,日本社會突然發生了質的飛躍,開始大規模地種植水稻和使用金屬工具,進入了農耕社會。這比中國大約晚了六千年。而且,水稻種植本來發源於大陸,雖然現在的研究還不能確定它是如何傳人日本的,但同時期中國的一個史實為解開這個疑問提供了可供思考的線索。據《史記》等史書記載,大約與日本進入農業社會同時期,秦始皇派遣徐福率男女三千人,攜帶五穀種種,百工同行,人海求仙藥,“得廣澤平原,止王不來”。徐福究竟到達了哪裏,在什麼地方“止王不來”,廣澤平原指的是日本嗎?這些問題一直是一個引入關注的曆史之謎。近年來,我國的一些學者經過考證認為,徐福的確到達了日本。假如果真如此,那麼,日本之所以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跳躍式地完成從漁獵社會向農業社會這個人類曆史上的第一次大轉變,很有可能是因為徐福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掌握了這種技術的人員。

可以說,古代的日本人處於中華文明圈內,必然意識到自己的落後,願意吸收中國文化並體驗到吸收中國文化給自身發展帶來的好處。同時,日本的地理位置恰恰為其吸收中國文化提供了保障。日本距朝鮮半島的最近距離為200公裏左右,不足以妨礙人員的往來和文化的交流,但它又是一道天然屏障,使得大規模軍隊越海作戰十分困難。這樣,日本人可以不必擔憂外來的入侵,放心大膽地吸收中國文化。

從公元1世紀到5世紀,日本處於從原始社會向國家過渡階段,先是建立了以邪馬台國為代表的眾多部落聯盟,後是由大和國統一了日本。在這一階段,都出現過向中國納貢稱臣的情況。例如,《漢書》記載:“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以歲時來獻見雲。”《三國誌?魏書》記載:“倭國女王俾彌呼遣使奉獻”。南北朝時期,大和國5個國王先後向南朝貢獻方物並請封。

從表麵上看,似乎中日之間的關係不平等,但實際上雙方是平等的。因為自春秋戰國以來中國形成了華夷秩序的觀念,也就是把自己看做文明的中心,視周邊民族為落後愚昧的蠻夷。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中國把日本稱為“倭”。《漢書?地理誌》記載日本稱“倭人”,此後的《後漢書》、《三國誌》、《晉書》以及《宋書》、《南齊書》、《梁書》、《南史》、《北史》和《隋書》都列出專傳《倭人傳》、《倭國傳》。但是,據《尚書》的記載,華夷秩序的模式是這樣的:天子之國以外分為“五服’,“五百裏甸服”,再“五百裏侯服”,再“五百裏綏服”,再“五百裏要服”,再“五百裏荒服”。“要服”者,“要結好信而服從之”。“荒者政教荒忽”。蠻夷在後兩個五百裏之中,實際上不受天子之國的控製和幹預,甚至“來者不拒,去者不禁”①。日本屬蠻夷之列,其實質上的平等顯而易見。當然,在當時的條件下,天子之國也不具有實施控製和幹預日本的軍事能力。

有趣的是,不僅中國把日本稱為“倭”,日本也這樣自稱。“倭”字帶有“委瑣”的含義,從華夷秩序的角度,中國這樣稱呼日本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日本也這樣自稱,很可能是因為意識到自己的落後。大概正是出於這種自我認識,邪馬台國向漢朝稱臣,以便借助強大的漢朝的威望,與周邊其他部落聯盟爭雄。大和國家更是著眼於當時中國在東亞的影響,稱臣以換取南朝劉宋詔封都督朝鮮半島諸國軍事的稱號,把朝鮮半島納入自己的統治範圍。

此外,稱臣納貢在經濟上對日本也並不是不平等的,甚至可能是獲利的。因為中國古代不是單方麵地接受納貢,朝廷要以賞賜的形式給予納貢國物品,很多時候比貢品還要多。例如,公元239年,邪馬台國向曹魏獻男奴隸4人,女奴隸6人,班布2匹2丈,而得到的賞賜有各種布帛153匹,金8兩,刀2口,珍珠、鉛丹各50斤等大量物品。因此,可以說,這一時期日本是因為意識到中日之間的差距,從自身的需要出發而納貢稱臣的。

二、民族意識的萌發

大和國家興起後,東征西討,逐漸實現了日本的統一,國家體製初步建立,民族獨立意識也隨之增強,因此想要爭取在形式上也與中國對等。

7世紀初,日本恢複了中斷了一個多世紀的中日國交,派遣小野妹子出使隋朝。其國書雲:“日出處天子致日沒處天子無恙”,采取了和中國完全對等的方式,日本國稱謂即出於此。當時的史書分析了日本改變國名的原因:“日本國者,倭國之別種也。以其國在日邊,故以日本為名。或日:倭國自惡其名不雅,改為日本。或雲:日本舊小國,並倭國之地。”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