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苑 李浩
黃陵縣,舊時稱中部縣,當代因城巔有黃帝陵寢而得其名。位於陝西省中部西側,延安地區南緣。東連洛川,西接甘肅,南與宜君縣接壤,北和富縣毗鄰。東西寬85公裏,南北長53公裏,區域總麵積3169平方公裏。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略呈傾斜。境內沮河東西貫穿,淤泥河、建莊河南北斜割,形成四川三原及山川河穀、原峁溝壑的地貌。
黃陵縣的曆史源遠流長,文化藝術璀璨奪目。七八千年以前,就有先民在這裏勞動棲息,繁衍安居;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古國”的奠基者軒轅黃帝曾把此地作為舍地,帶領人們耕作、養蠶、建舟車、造文字、製弓箭、做樂器,立下功德。不論是曆代帝王,還是今朝海外遊子、友人或國內民眾,都采用各種方式前來恭祭,以思緬懷之情。這是炎黃子孫的驕傲、黃陵人民的自豪。
黃陵縣地形複雜險要,被古人視為“危峰夾岸,直通朔夏,遠控延榆,為四方鎖鑰”,因此,素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有史以來的統治階級,無不在此囤兵黷武、設卡造營、爭衡立幟;民國時期,由於這裏交通閉塞,地脊民貧,特別是西部邊遠山區為國民黨統治薄弱地區,所以一直成為我黨得天獨厚的遊擊活動區。
在這塊凝結著革命浩氣的熱土上,造就出成百上千的民族英豪、革命中堅,記錄著優秀兒女的豐功偉績,譜寫出一曲又一曲壯麗的凱歌,為後人樹立了楷模。他們有的迎著白色恐怖,宣傳馬列主義和各種新思潮,為促進人們的覺醒,流盡了最後一滴鮮血;有的出生入死,武裝工農,為開辟紅色根據地、建立蘇維埃政權勞瘁終生;有的在戰場上勇武雄壯;有的在刑場上寧死不屈;有的在艱苦的環境中忘我工作……光輝的曆史,充實和豐富了黃陵史料寶庫;革命的大無畏精神和傳統,迸發和升華出晚輩心靈深處奮發向上的強烈的思想火花。
一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在武昌爆發。為策應革命,羅成仁、彭天壽、王仲珊、陳立棠、成欽隆、牛占奎等率160餘人,於同月27日晚舉行暴動。當時鎮守中部縣(今黃陵縣)的清兵受到影響,乘機反水。在四方民眾的支持下,迅速摧毀了清王朝在中部縣的地方政權,建立了國民革命臨時縣政府。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爆發,對剛步入北京大學的劉含初是一個極大的震動和啟發。在李大釗、陳獨秀的教誨熏陶下,他開始接觸馬列主義。1919年,他挺身參加了北京“五四”反帝愛國運動和火燒趙家樓、痛打賣國賊的鬥爭,磨練了意誌,堅定了革命信念。1920年3月,李大釗在北京大學發起組織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時,他十分活躍,積極參加,如饑似渴地學習,逐步站在馬克思主義立場上來,成為中部縣一位最早接受馬列主義的知識分子和革命先驅。1923年,他在上海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每次回家時,都把馬列主義書籍帶回進行傳授,使新文化、新思想得到傳播。縣上一些有識之士由此啟悟,主張用民主革命思想指導建校辦學,摒棄封建守舊教育,推崇實業救國理想。
1923年6月,在廣州舉行的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決定:全體共產黨員以個人名義加入國民黨。1924年1月,國共兩黨合作,建立了革命統一戰線,陝西革命形勢起了根本的變化。陝西黨組織為了便於加強黨的領導,擴大黨的工作範圍,更好地組織人民群眾進行鬥爭,決定掀起國民會議運動和成立國民黨陝西省黨部,要求共產黨員在鬥爭中以國民黨的名義幫助建立國民黨縣黨部。1925年9月,省黨部籌備處派常漢山赴中部建立了國民黨中部縣黨部。縣黨部執委3人,王述祖為書記。這是黨組織在中部活動的開端。
以後,陝西各縣黨部陸續成立,促成了全省轟轟烈烈的農民運動。當時三原、渭南是陝西農民革命運動的中心,爆發了大規模的抗糧、抗款、抗稅和“紅槍會”的鬥爭,波及中部。在縣黨部的支持下(黨部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發動農民運動),9月28日,全縣上萬民眾各執鐵鋤、木杈等農器,向縣衙“交農”,提出“不減去各項負擔,誓死不休”等口號,揭開了中部農民運動的帷幕。
1926年上半年,太賢北村楊季秋等組織了“紅槍會”,會員發展到數百人,向反動軍閥部隊打響了第一槍。“紅槍會”的興起,得到上級黨組織的重視和支持。為了引導、發動農民運動,中共北方區委於9月初,派特派員耿炳光前往中部進行視察指導。他在向領導的彙報信中說:“陝西中部一帶的農民,因受劉鎮華的壓迫,紅槍會甚多,農民暴動的怒潮甚威!”“中部、洛川等地為井嶽秀軍蹂躪之地,人民多棄農遠逃,難安生業,近來紅槍會之怒潮大起,前途大有可為,將來或可借紅槍會推動陝北之農民運動。”給中部農民運動以較高的評價。劉鎮華退出陝西以後,中部大革命運動進入高潮。紅槍會隊伍也不斷壯大,聲勢空前。舊曆十二月十日攻破縣城,殺死糧秣總辦黨國瑞,拉走紳士張喜長、張桂亭。
1927年1月21日,國民黨陝西省第一次代表大會開幕,正式宣告成立省黨部。中部縣黨部書記王述祖作為代表參加了會議。
為了培養黨的幹部,中共陝甘區委、西安地委於同年春在西安開辦了“中山學院”。中部個別黨員以黨部的名義薦送張好義、趙靜山、白映珍、王殿卿等去學習,為中部的大革命運動培養了一批農運、組黨幹部。
4月12日,蔣介石公開叛變革命,大肆屠殺共產黨人。6月10日,馮玉祥也轉向反共,隨後多次發出電令驅逐逮捕共產黨員,強令關閉中山學院、解散省黨部。與此同時,中部縣知事李覲侯追隨馮玉祥走向反動,聯絡洛川軍閥部隊鎮壓紅槍會,農民會員死傷30餘人。縣黨部負責人因形勢所迫離開中部,個別黨員轉入地下,致使中部縣大革命運動遭到失敗。
為了躲避敵人的追捕,同年農曆七月十日,劉含初帶著中山學院中部部分學員和家眷回到中部縣。進城的當天,就把個人的安危置之度外,旗幟鮮明地告訴鄉親們:“大革命雖遭暫時失敗,但一定會得到最後的勝利,中國一定要走共產主義道路!”他給青年學生介紹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經驗,鼓勵學員將反對貪官汙吏的鬥爭堅持到底,號召農民團結起來,共同抗租、抗債、抗稅,打倒軍閥、官僚、地主,打開了長期禁錮在人們頭腦中的封建思想的牢門,極大地啟發了人民群眾的思想覺悟,給中部人民開辟了探索真理的道路。十八日,他在宜君縣石堡作革命宣傳時遭到敵人殺害。
綜上所述,中部大革命隨著全國大革命的失敗而失敗。客觀上講,由於反動力量大大超過了革命力量;主觀上講,我黨還處在幼年時期,缺乏政治經驗和鬥爭鍛煉,黨員普遍存在對馬列主義認識膚淺,而且傳播範圍隻局限於少數知識分子當中,還未形成馬列主義傳播思想陣地和一支堅實強大的隊伍。所以說大革命時期,馬列主義在中部並沒有得到廣泛傳播。
同時期在中部出現的“罷農”“紅槍會”的鬥爭,不僅把鬥爭的矛頭指向反動軍閥和政府,而且拿起了武器同統治階級的反動軍隊展開了鬥爭,也提出了自己獨立的政治要求。這些鬥爭充分顯示了農民革命的巨大力量和革命的主力軍作用,對於培養人才和以後的革命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但是,這些鬥爭多是自發的、分散的,隻囿於在減少官稅求得糊口而進行的經濟性鬥爭。由於農民是小生產者,與落後的生產方式相聯係,缺少遠大的政治眼光。他們雖接受了一些先進思想的影響,但是還沒有覺悟到自己作為一個階級而存在,還需發展、壯大的哲理和自身階級的曆史使命,對於國民黨政府反動本質缺乏深刻的認識,也沒有窺測到這種鬥爭根本不可能改變舊的生產關係。因而找不到根本變革封建製度的唯一正確道路——建立無產階級政黨、用嶄新的製度代替舊製度。
二
土地革命時期,是先進思想在中部廣泛傳播時期,中部縣正式分為蘇區和白區。蘇區是以雙龍、建莊(建莊原屬宜君)、上畛子、阿黨、倉村和店頭(店頭、倉村原屬宜君)、隆坊部分地區為區域,建立了蘇維埃政權和中共縣委;其餘地區成白區,個別黨員以黃帝庵(即橋陵)私立小學、縣完全小學、縣中心小學(即模範小學)為中心,進行建黨活動。
蘇區建黨與政權的創建
1931年初,劉誌丹率領南梁遊擊隊進入雙龍、建莊一帶,與哥老會首領、民團團總羅連成、何世興訂立了“互不攻擊,各幟生存”的協約。在這種協約下,陝甘遊擊隊經常活動在這一帶,羅、何兩人也經常幫助遊擊隊治養傷病員,提供武器彈藥,為以小石崖為中心的革命根據地的開辟和建黨工作鋪平了道路。
1932年3月至5月,謝子長、劉誌丹先後率陝甘紅軍遊擊隊到上畛子、店頭、隆坊等地活動,殲滅了地方民團,鎮壓了數名土豪,張貼出《告貧苦農民書》,點燃了革命的火炬,使中部人民看到了光明和希望,當即就有王文靜、蘇繼堂、孫振海等一二十人參加了紅軍。這是先進思想在中部傳播所起到的反響效應。
1933年4月,陝甘邊革命委員會成立後,在上畛子附近的高窯子設立了陝甘邊紅軍臨時總指揮部和辦事處。冬季,照金根據地失守後,陝甘邊特委決定建立以小石崖為中心的陝甘第三塊革命根據地。隨後在林灣、小石崖成立第三路遊擊總指揮部和陝甘邊駐三路地區辦事處,將革命紅旗插入中部大地上空。在第三路遊擊總指揮部的幫助下,建立了中國工農紅軍中宜遊擊隊和雙龍遊擊隊,中部人民開始擁有了自己的武裝。
1934年2月,小石崖革命委員會成立,標誌著以小石崖為中心的革命根據地正式確立,從而上畛子、雙龍、建莊地區成為陝甘邊根據地的一部分。同年9月,改小石崖革命委員會為陝甘邊南區革命委員會,於鄜縣寺仙成立中宜革命委員會。同時,成立中共雙龍黨支部。11月,恢複整頓了中宜遊擊隊,建立了遊擊隊黨支部。爾後,中宜根據地迅速擴大到中部的隆坊原、鄜縣的太平原、寺仙原一帶。
1935年3月,國民黨軍隊占領了以小石崖為中心的包括上畛子、建莊廣大地區,中宜革命工作重心向寺仙原一帶發展轉移。6月,以中部的阿黨、隆坊北原、鄜縣寺仙原為區域建立中宜縣建製,完成臨時革命政權向蘇維埃政權的轉變。11月,中共陝甘省委決定成立中共中宜縣委。縣委分設組織部、宣傳部以及6個區委,有黨員67個;縣政府下設土地部、財政部、糧食部、肅反部、軍事部、文化部等以及6個區26個鄉政府。總麵積143平方公裏,人口約4萬。從中宜革命委員會到中宜縣政府期間,黨和政府率領人民多次擊退了國民黨軍隊的圍剿,保衛了紅色政權和中宜蘇區;在雙龍、小石崖、上畛子、寺仙等地進行了土地分配工作;動員人民支援直羅戰役和擴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