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修行重在人的精神,追求靈魂的淨化與升華。內丹道教亦以修心為重,以精神生命的超越為其終極目標,外丹道教則以肉體生命的超越為其終極目標,追求穀神不死,白日飛升。解脫觀念是佛、道的基本觀念,二教皆以之為追求的最高目標或至善境界。
一、佛教的涅槃思想
佛教的解脫觀念主要表現在它的關於涅槃理論中。也可以說,佛教中說的“涅槃”與“解脫”這兩個詞是相通或等同的概念。涅槃一詞的原義是“滅”或“熄滅”。在佛教中,它的主要意思是滅除煩惱,滅除生死因果,引申出的主要含義是達到了無煩惱的最高境界,即獲得了最高覺悟的境界。此外,該詞在佛教中還用於稱佛的去世,即所謂“圓寂”。佛教各派對涅槃含義的解釋並不完全一樣。佛教在創立時提出了一些基本理論,如四諦、緣起、無常、無我等。這裏有不少都涉及涅槃觀念。
佛教認為,人世間充滿了痛苦,痛苦與人的貪愛或欲望直接相關,而欲望又來自人的無明。在佛教看來,世間事物或人生現象不過是因緣的分分合合。這裏沒有不變的東西,處於無明中的人卻認為有常存永在的事物,並追求自我的永恒存在。然而這種追求最終不能實現,因為事物是無常或不斷變化的,生命現象中沒有永恒的主體(我)。當人懷著無明的觀念去執著或追求實際上不能獲取的東西時,就會有種種貪愛,種種煩惱,這必然要產生痛苦。而佛教最初的所謂涅槃,就是指消除貪愛,消除煩惱的離苦狀態。這在“四諦”中就是所謂“滅諦”。“滅諦”也就是滅除貪愛等後達到無苦狀態,其具體手法有“八正道”(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八正道中最根本的內容是“正見”,即對事物有正確的見解或認識。若認識到了事物或人生現象是緣起、無常、無我的,也就消除了無明,就不會再去追求不存在的東西,就不會有貪愛。這樣就能滅除煩惱和痛苦,也就達到了涅槃。
部派佛教一般把涅槃看作是一種與世俗之人的生活環境或境界(世間)有本質區別的境界。在他們看來,涅槃是相對於世間而言的,二者差別分明。世俗世界存在著貪欲、瞋恚、愚癡、煩惱,因而從本質上說是充滿痛苦的。而涅槃境界則是擺脫了人的情感、欲望等之後達到的境界,這種境界與世俗世界根本不同。《俱舍論》中說:“如燈涅槃,唯燈焰謝,無別有物,如是世尊,心得解脫,唯諸蘊滅,更無所有。”這反映了部派佛教這方麵的思想,因為“無別有物”或“無所有”顯然不是世俗世界的特征,而是完全擺脫了世俗世界的狀態。
在部派佛教中,與涅槃觀念有關的一個重要理論是“四顛倒”(四倒)。部派佛教認為,凡夫(或外道)和佛教徒對世間看法的一個重要不同在於:凡夫把世間事物的無常看成常(常顛倒),把世間的諸苦看成樂(樂顛倒),把世間的不淨的東西看成淨(淨顛倒),把世間的無我的事物看成有我(我顛倒)。《俱舍論》中說:“顛倒總有四種:一於無常執常顛倒,二於諸苦執樂顛倒,三於不淨執淨顛倒,四於無我執我顛倒。”持這種不正確的認識自然不能達到涅槃。
部派佛教為了消除這種顛倒的意識或脫離不淨的世俗世界,在修行方麵也有相應的要求。認為要達到涅槃,就一定要出家,過禁欲的生活,而且特別主張要求獲取個人的解脫(自利),而對於幫助世間其他人解脫(利他)則並不強調。這也是小乘指教把涅槃和世間明確(絕對)區分開的一種表現。
佛教中在對涅槃分類時,常提到“有餘涅槃”(有餘依涅槃)和“無餘涅槃”(無餘依涅槃)。這兩個概念在小乘佛教中提出,後來大乘佛教中也常論及。在小乘佛教中,“有餘涅槃”指斷除貪欲,斷絕煩惱,即已滅除業報之因,但還有作為果報的現受色身(所受五眾之身)存在。“無餘涅槃”主要指不僅作為業報之因的煩惱已斷,作為業報之果的現受色身也斷滅了。《大毗婆沙論》解釋這兩種涅槃:“雲何有餘依涅槃界?答:若阿羅漢諸漏永盡,壽命猶存,大種造色相續未斷,依五根身心相續轉,有餘依故,諸結永盡,得獲觸證,名有餘依涅槃界。雲何無餘依涅槃界?答:即阿羅漢諸漏永盡,壽命已滅,大種造色相續已斷,依五根身心不複轉,無餘依故,諸結永盡,名無餘依涅槃界。”這種分類的基礎是把有無現受色身作為涅槃狀態的區分標誌。在部派佛教中,擺脫世間是徹底的涅槃。這樣,無餘涅槃自然是較徹底的涅槃。佛教在後來的發展中對“有餘涅槃”和“無餘涅槃”的解釋與部派佛教的一般解釋有所不同。
大乘佛教在形成之初的一個重要理念特征,就是反對部派佛教中存在的把涅槃與世間絕對對立起來的傾向,強調二者之間的聯係或統一。這些在較早的大乘經中有明顯的表現。《妙法蓮華經》中說:“常說法教化,無數億眾生,令入於佛道,爾來無量劫,為度人生故,方便現涅槃,而實不滅度,常住此說法,我常住於此。”顯然,這裏說的“方便實現涅槃”就是指涅槃並不與世間隔絕,涅槃了還要住於世間,因為還要與眾生說法,要教化眾生入佛道。大乘佛教和部派佛教要達到的目的不一樣:部派一般求自我解脫,求“自度”,大乘的目的不僅是求“自度”,還要“度他”。在部派佛教中,達於涅槃要斷生死,也就是說,涅槃就是要跳出有生死的輪回。但在大乘佛教中,佛或菩薩為了拯救眾生,即便達到了涅槃也不完全脫離世間,因為這樣才能“度他”,所以雖然涅槃但仍“實不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