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佛、道興盛,士多並儒業兼習,體同源異派之理,達輔教化俗之意。民多同天、祖共奉,寄心托情,祈壽求福。佛、道意識已融化為現實人生的一種態度和生活情趣,是以唐傳奇中亦常可見到浸潤佛、道思想的篇章。
宗教以其扶世助化、勸善化俗的倫理訓誡溝通了神聖和世俗,道德實踐被賦予宗教意義,由對至上神的敬畏而融入社會心理,成為宗教的製約和祈望。中國傳統文化重視“文以載道”,“由氏族社會遺留下來,又在文明時代得到發展的宗法傳統,使中國一向高度重視倫常規範和道德教化,從而形成以‘求善’為旨趣的‘倫理型文化’,……倫理型的中國文化,不講或少講脫離倫常的智慧,齊家、治國、平天下皆以‘修身為本’,倫理成為出發點和歸結點。以至中國文學突出強調‘教化’功能……”。而作為成熟的小說形式,唐宋傳奇在沿襲中國主流文體詩、文的傳統,注重現實關懷,關注作品的思想性、教化性之外,然唐人多重情趣藻思,傳奇中的佛、道觀在宣道教化之外時見品格,其由宗教觀念轉化為宗教因素以寄性托情者,尤見韻致悠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