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十六字令(1 / 2)

我常納悶,有一些漢字,例如:“饞嘴”的“濤”,“懶惰”的“懶”,“貪汙”的“貪”,“腐爛”的“爛”,“諂媚”的“諂”,“貪婪”的“婪”,“隱瞞”的“瞞”,“顢頇”的“頇”,“翻案”的“翻”,“狡辯”的“辯”,“欺騙”的“編”,“反動”的“反”,“忐忑”的“忐”,“悲歎”的“歎”,“囚犯”的“犯”,“完蛋”的“完”……說來奇怪,每個字韻母都是“AN”。

當然,絕對是一種巧合,不過,巧合得很有趣味,若是加以分類,將這些消極現象的漢字,適當組合,那麼,饞、懶、貪、爛,正好是貪汙犯墮落的全過程;諂、婪、瞞、頇,便是他腐敗行為的各種表現;翻、辯、騙、反,則是他垂死掙紮的諸多抗拒手段;而到了忐、歎、犯、完,他也就真的完了,結束其恃官弄權、作威作福之路,在法庭上等待宣判。然後,摘掉烏紗,換穿囚衣,威風不再,蒙垢受辱,輕則鐵窗度日,重則小命玩完。所以,這以“AN”為韻母的《十六字令》,還真是形象而又準確的貪官敗亡史的寫照。

貪官一旦到了“翻”案無望,狡“辯”失靈,欺“騙”不成,再也“反”動不下去,隻有“忐”忑不安,“歎”息悲觀,眼看著自己成為人“犯”,注定“完”蛋之際,那胃口就沒有了,吃什麼也不香了。可是最初的最初,當滑向罪惡深淵的邊緣,後退一步,有救,前走一步,危險,總是禁不住有滋有味的這個“饞”字引誘,明知有滅頂之災,也一去不返。當然,認為饞為貪之始,認為饞為變之源,也是不甚準確和不夠全麵的說法。用自己的勞動所得,吃自己想吃的東西,正如孔聖人也承認的“食色性也”,口腹享受,講究吃喝,是人的正常需求,並非罪過。所以,嘴饞的人不一定都會走上變懶、變貪、變爛的道路,但是,大多數爛掉的幹部,通常都是從大吃大喝開始其墮落進程的。

生活簡樸、適度飲食、節製欲望、保持莊重是為人之道,也是為官之道,隻有潔身自好、篤慎自敬,才是杜絕貪汙,防止墮落的最好防腐劑。凡是奢侈浪費、狂歡享樂、瘋狂縱欲、追求聲色者,十之八九,不是政治上的腐敗分子,就是經濟上的貪汙分子,或者是兼而有之的雙料敗類。一個放肆幹食欲享受、縱情於飲宴快樂、追逐於珍饈異饌、沉醉於酒池肉林的幹部,要想做到剛正不阿、廉潔奉公、一塵不染、兩袖清風,幾乎是不可能的。

在這個世界上,可曾有過免費可吃的午餐麼?拿了手軟,吃了嘴短,這是經過無數事例證明了的真理。

明代的海瑞,所以成為中國曆史上的清官,除去他的耿介正直、清廉自潔、嫉惡如仇、不畏強亢外,也和他甘於粗茶淡飯,不事奢華靡費的生活習性有關。據《明史》,說海瑞“布袍脫粟,令老仆藝蔬自給。總督胡宗憲嚐語人曰:‘昨聞海令為母壽,市肉二斤矣。’”就衝這一點,便知其如何潔身自好了。他在官署,雖為上司,並不搞特權,給自己開小灶,與大家一起就餐,平常也不見葷腥,因此,衙役員司鹹以為苦。隻是逢年過節,海瑞才自掏腰包,著家人購隻雞斤肉,與下屬共餐同樂。

今天,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並不提倡清教徒的禁欲生活方式,也不再鼓勵以窮為榮,但是過度地消費,而且大量揮霍公款,一張嘴成了永遠填不滿的欲壑,那也是全民共討之的醜惡現象。據說,每年公款喝的酒,可以灌滿幾個西湖,吃的肉,可以壘起多座泰山,成為國家財政經濟一個流血不止的創口。而這樣酒肉下去的大小幹部,最後成為不可救藥之徒,真是坑了國家、害了自己的可恥浪費啊!

由饞而懶、由懶而貪、由貪而爛,是這些年來許多坐到被告席裏的罪犯,最終付出身家性命的共同經曆。老百姓對幹部的大吃大喝、浪費國帑很有看法,“吃壞了黨風吃壞了胃”,就是諷刺這些幹部的順口溜中的一句。老實說,胃病可治,思想作風、道德品質、革命意誌、為人民服務的精神一“爛”下來,便隻有一個“完”字,說不定一副鋥亮的手鑄在等待著他呢。

在口腹上不知節製、肆意享受、為所欲為、放縱聲色者,也不光是今天才有的負麵現象。中國古代那些窮奢極欲的達官貴人,聚斂無度的貪官汙吏,也是想著法兒吃,變著法兒吃,一直吃到最後身敗名裂、家破人亡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