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懂得在市場上唱主角的人未必成大事,而敲邊鼓的人也未必不成事。其實,隻要找到市場“空當”,不論生意大小都會有錢賺,小生意同樣可能玩轉大市場。可見,懂得經商謀略是一種大智慧。
關於財富與資本——
華商葉煥榮,從10英鎊積蓄發展到7000萬英鎊財富,成為英國富豪榜上第一位華人。葉煥榮每天醒來第一件事就是打開收音機聽新聞。下班後提一袋子中英文報紙回家看,每次旅行時行李中最多的也是書。他說:“中國人喜歡讚美勤勞,這勤勞二字講的是‘力’,但隻知道賣力是不夠的。人類發明創造都是為了省力,用腦才會進步。”他還說:“我到英國創業沒繼承什麼財產,但卻繼承了家族做生意的頭腦……其實做生意不在錢多,而在會用錢。就像日本的柔道,不是靠體重,而是靠巧力和借力。”
“用腦才會進步”,這是經驗之談。經商必須懂得用腦,懂得借力,使巧勁兒。有了做生意的頭腦,就可以以小博大,沒有資本可以贏得資本,沒有市場可以贏得市場。
關於財富與機遇——
原是報社記者的吳永春,後棄筆從商,抓住一次機遇在上海投資搞汽配,搶占先機,揮出大手筆,而後不斷擴張,從常熟到張家港,再到蘇州,短短4年,先後創辦並開發3個商業地產項目,累計投資超過10多億元。其中常熟國際汽配城開業當年交易額就達到5000萬元,前景可觀。當人們問他的經驗時,他說:“發一次財是靠機遇,發一輩子財則需要智慧。”
這句話告訴我們,不能把成功的希望寄托在偶然性的機遇、運氣上,智慧才是最可靠的創富要素。
一位成功的商人說過這樣一句話:“生意場上,無論買賣大小,應用的都是智慧。”這句話點到了經商的要害處。商場競爭也是智慧的競爭,誰投入的智慧多,誰就可能搶占先機,占領市場,成為贏家。
三、心智可以創造財富
很多人都認為,錢需要拚命“掙”才能獲得,要說錢能“想”出來,不異於天方夜譚。然而,事實正是如此,賺錢始於想法,財富在於心智,重在動腦。我們應把思維活動貫穿於經營活動的各個環節之中,諸如經營項目、資金運作、經營方式、廣告策劃、競爭方略、地點選擇等,有意識地調動自己的觀察力、分析力、想象力、創造力和決策力等,通過密集智力活動,為自己創造出最佳的創意、合適的方案、有力的措施、讓自己與眾不同,步入佳境。
對於經營者來說,經營智慧的體現,有時就是一句話、一個動作、一種方法、一種眼光、一種見解、一種判斷、一個思路等。但是,它對於創富的作用卻是巨大的。它往往可以讓經營者創新領先,獨步市場;可以讓經營者錦上添花,做大做強;可以讓經營者化解困局,擺脫危機;可以讓經營者以小博大,創造財富神話……從某種意義上說,智慧是財富的增倍器,是財富的孵化場。
經營智慧是通過經營者的積極思維活動實現的,這種思維活動常常表現出以下特質:
其一,強烈的創富欲望和遠大理想。成功的道路是由目標鋪成的。有大目標的人賺大錢,有小目標的人賺小錢。沒有創富理想,就沒有財富。創富是從製定目標開始的。經營者必須有想幹一番事業的願望,在這種進取心態下,人們的思維活動才可能主動、活躍,而且對周圍事物、相關信息及與經營有關的矛盾問題,顯出異常的關注和敏感,隨時都會有所感悟和發現。
其二,敏銳的目光和選擇性。善於把市場需求和變化作為思考問題的切入點,使創業神經高度緊繃,以獨到的視角觀察社會和市場需求,感知和判斷市場動向,發現並捕捉市場空白,為自己找到可能的發展空間,從而為經營活動作出選擇,搶占先機。由於社會需求是不斷擴大、發展和變化的過程,且呈現出多樣性,這種敏銳目光和選擇性就顯得十分重要,它會讓人獨具慧眼,擁有先見之明。
其三,豐富而跳躍的想象力和聯想力。人的想象力非常偉大,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當受到某種因素刺激時,人們的思維活動立即開動起來,把所見所聞,所思所想,與經營目標、經營活動聯係起來思索,各種想法相互撞擊,才能產生電光石火般的創意靈感。
其四,良好的分析判斷能力和決策能力。麵對激烈競爭的市場、瞬息萬變的形勢,經營者必須從實際出發,統籌多種因素,審時度勢,進行準確的分析判斷,才能揚長避短、趨利避害,駕馭航船駛向成功的彼岸。
總之,隻有將積極的思維活動貫穿於經營行為的全過程,才可能有效地推動創富進程,把人們引上成功的舞台。
經營活動通常是伴隨著競爭展開的,人們的心智運作必然與經營實際相結合,綜合考慮競爭對手和服務對象的情況,才能戰勝對手,贏得顧客。在運作過程中,通常要追求以下目標和境界:
要“想”在別人前麵。追求一枝獨秀,引領市場是精明的商人的目標,也是用智慧賺錢的第一追求。一般來說,第一個發現市場需求的人,較少遇到競爭壓力,獲得的利益也更為迅速且明顯。如歐盟規定於2002年元旦起,歐元開始在歐洲各國流通。而在兩年前,浙江海寧一位普通皮件廠的經理就捕捉到一個重要信息:歐元主幣的尺寸大於普通的貨幣尺寸,一般的錢夾放不進去。這位經理靈光一閃,抓緊開發了40多款歐元專用錢夾,在歐元流通的第一天就及時投放到歐洲市場,錢夾很快就銷售一空,而且訂單滾滾而來,其贏利水平可想而知。這位中國商人的成功就在於他先行一步,想在別人前麵,賺了第一波次的錢。沒有競爭對手的錢最好賺,但需要先見之明,超前智慧。
要“想”到別人沒想到之處。要善於超越常規思維,在別人認為不可能的地方突破,在別人思考領域以外輕鬆賺錢。隻有發現別人沒有發現的需求空白和供求不平衡,才有錢賺。因為空白就是市場,不平衡就是商機。很多精明商人的成功就是在賺不對稱的錢。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東歐劇變,當地日用品嚴重不足,而中國國內市場日用品供應充足,豐富多彩。溫州某商人出國期間發現了這種不對稱,並把握住了機會,把國內價格比較低廉的輕工產品轉售到波蘭、羅馬尼亞等國家。轉口貿易的毛利潤大都在5倍以上,他的財富也以“核裂變”的速度急劇增加,僅僅用了兩三年的時間,他就賺到2000萬美元的“第一桶金”。與此同時,他又把目光瞄準了鮮花市場,歐洲鮮花業十分發達,而國內剛剛起步。這又是一個不平衡,他把鮮花從國外引進國內市場。就這樣買了賣,賣了買,這一轉手的利潤極其可觀。他看到別人沒有看到的市場空白和不對稱,通過市場運作贏得了財富。國與國之間如此,地區與地區之間也是如此。不對稱現象充滿了商機,就看你是不是善於發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