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梁啟超使“美人計”(1 / 1)

梁啟超使“美人計”

逸聞

作者:和莊

1902年2月,梁啟超在日本橫濱創辦《新民叢報》,介紹西方科學,宣傳維新變法。梁啟超任主編,一些留日學生積極參與撰稿。《新民叢報》議論新穎、語言明快、文字生動,深受讀者歡迎,在國內設有多處售報點,印數高達1.4萬冊,還經常再版、翻印。

梁啟超離日赴美期間,將報紙交由幾名弟子和留學生署理。梁啟超從美國回日後,發現其中一名青年學生對報紙工作不上心,撰稿發稿都很少。而這名學生很有才氣,在梁啟超離日赴美之前,一直是報紙的主力撰稿人。梁啟超十分惋惜著急,把弟子羅孝高叫來商量對策。兩個人最終竟然想出了個用“美人計”挽留激發這名青年寫稿的辦法。

梁啟超和羅孝高分工合作,一唱一和,依計行事。羅孝高署名“羽衣女士”開始在《新民叢報》上發表豔詩和小說。梁啟超則為“羽衣女士”的文章加“編者按”——“羽衣女士,廣東順德人,才貌雙全,中英文皆有極深造詣,現在香港某女校執教”,並有意無意地讓這名青年學生看到。

青年學生此時年方二十出頭,正是情竇大開之時。讀了“羽衣女士”的詩文,愛慕衝動一齊湧上心頭,忍不住去向羅孝高打聽“羽衣女士”的底細。羅孝高謊稱“羽衣女士”是自己的表妹,不久即將赴日留學,還拿出一張照片讓青年學生看。照片中的美女身材火辣,唇紅齒白,美目盼兮,巧笑倩兮。青年學生一見,更是心旌搖動,連忙讓羅孝高幫忙牽線搭橋。

羅孝高見“美人計”生效,裝作為難的樣子說,我這位表妹自視清高,從來不納俗交,你們先通信聯係交流一下吧。青年學生立刻絞盡腦汁,連做了八首七律詩,交給羅孝高代為寄出。一個月後,羅孝高又自己炮製了一封信,拿給這名青年學生看,信中“羽衣女士”讀了他的詩,非常仰慕,希望能在《新民叢報》上經常看到這名青年學生的詩文。青年學生大喜過望,文思泉湧,開始不斷地寫詩作文,源源不斷地在《新民叢報》上刊登。梁啟超和羅孝高暗自得意。

青年學生三番五次追問羅孝高“羽衣女士”來日的具體日期。羅孝高明日複明日,一再找理由拖延。青年學生起了疑心,有點生氣。羅孝高無奈又編造了一封信,說“羽衣女士”已經起程,某月某日到橫濱。

到了那天,青年學生刷了三遍牙,洗了五次臉,皮鞋擦得鋥亮,精心挑選好詩稿,早早地到橫濱碼頭去接“羽衣女士”。左等右等,一直等到天黑也不見人影。青年學生返回東京,嚴詞逼問。羅孝高遮掩不住,隻好承認“羽衣女士”並不存在,都是自己一手導演的,就是為了賺取他的文稿。至於那張照片,其實是廣東的一名妓女。羅孝高顧及老師的麵子,沒有供出梁啟超。青年學生一聽,惱羞成怒,憤然離去,從此與羅孝高和《新民叢報》斷絕了關係。

這名青年學生名叫馬君武,後來擔任過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實業部次長,孫中山革命政府秘書長、廣西省省長,北洋政府司法總長、教育總長,北京工業大學、中國公學、國立廣西大學等學校校長。在中國近代史上,馬君武以其改造中國的封建教育體製、力推現代高等教育的理念和行動,奠定了自己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與主張“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蔡元培同享盛名,有“北蔡南馬”之譽。

梁啟超與羅孝高為了激發青年的創作之才,施展“美人計”,也算是文壇上的一段軼事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