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儒教發展的民間道路(1 / 2)

中國目前正在進行的經濟改革與社會開放,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引發了史無前例的社會轉型。在社會轉型過程中,中國的社會結構日益多層複雜化,價值觀念多樣化,生活世俗化。世俗化是與神聖化相對而言的。所謂神聖化,可以理解為傳統社會中人對道德、理想等精神價值的宗教般的崇信和追求,把精神生活看得高於一切,儒家的聖人在社會上有著崇高而令人仰慕的地位。世俗化則相反,它更看重人們的物質生活,把追求感官享受看成是生活的當然之理,對一切神聖的人和事物抱著冷漠甚至嘲弄的態度。比較而言,傳統的精神生活和聖賢人物,在膨脹的物欲和感性的消費中變得無足輕重,金錢崇拜取代了英雄主義,現實主義或享樂主義取代了理想主義。

在文化層麵上,與世俗化和神聖化相對應的是商業文化和精英文化。以技術和商業為基礎的現代化進程已經極大地改變了文化生活的麵貌,隨著世界性的商業文化的興起和精神文化的跌落,傳統的價值理念受到懷疑和排斥,以往的所謂非主流文化、通俗文化迅速成長為主流文化,至少數量上是如此。而以往的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則被衝擊到社會生活的邊緣地帶,陷入被遺棄的狀態。在這樣的社會環境和文化氛圍中,儒學的受到冷遇甚至戲弄也就不足為奇了。

中國當代社會的世俗化非常強烈的傾向就是拒絕和排斥神聖的東西,這與中國在毛澤東時代意識形態的過分理想化、把毛本人的神化有密切的關係,可以是對新傳統的一種反彈。但這種反彈又是以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批判為內容的,實際上是把現代人的錯誤算到了古人的頭上,這集中體現在80年代“文化熱”批判傳統,向往西化的思潮中。90年代隨著中國社會的全麵轉型,步入現代化,官方意識形態在不斷弱化的過程中也不斷縮小對社會的影響;知識界以學術的回歸與思想的爭鳴,構成了“大一統”下諸子百家爭鳴的複興;民眾在經濟分化的基礎上不斷進行階層的細化,代表了世俗化的主體,顯示出生氣勃勃而又烏煙瘴氣的景象。在這樣的情勢下儒教發展的民間道路我認為有二:

一是社會教化的作用,以教育的方式麵對普通民眾,二是宗教的方式,以宗教的形式弘揚儒學和傳統文化。實際上二者應該結合起來。這裏應該特別強調的是“民間”立場,一是作為孔教這樣類似的儒教實體必須是民間力量的支持下組織起來的,有廣泛民眾基礎,二是符合社會上複興中國傳統文化的需要,是社會化的,屬於公共領域的文化現象,三是非政治化的,不能有官方的直接支持或強烈的官方背景,以免由於政治的急功近利化而失去其長遠的文化價值。

關於儒學研究,從國內來說,當前學術界確實出現了儒學熱,但主要在高等學府、在研究機關、在書齋,還沒有真正地進入尋常百姓家。各地的發展也不平衡,特別是相當一部分人――甚至是相當層次的人們,對孔子、儒學研究表現為淡漠。儒學如果不能在社會上發揮其應有的功能,儒學就隻能僅僅是一門象牙塔裏的學問,而不可能成為是中國人的精神命脈之所寄,不可能成為中國民眾道德教育的源泉之所在。象牙塔裏的儒學與儒家所倡導的“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為學宗旨相悖。要發揚儒學思想,必須先在民間紮根,並由民間社團努力支持推廣,同時通過宗教方式去發展,未免不為實際可行的辦法。也就是說,作為一種權宜之計,我傾向於不否認儒學發展在一定時間、一定地域有民間宗教的這麼一個發展路子,這主要是以海外華人的孔教活動的發展為啟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