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自非知舊、鄰比,庶幾已下,欲請呼者,當辭以他故,勿往也。外榮華則少欲,自非至急,終無求欲,上美也。不須作小小卑恭,當大謙裕;不須作小小廉恥,當全大讓。若臨朝讓官,臨義讓生,若孔文舉求代兄死,此忠臣烈士之節。
凡人自有公私,慎勿強知人知。彼知我知之,則有忌於我。今知而不言,則便是不知矣。若見竊語私議,便舍起,勿使忌人也。或時逼迫,強與我共說。若其言邪險,則當正色以道義正之。何者?君子不容偽薄之言故也。一旦事敗,便言某甲昔知吾事,是以宜備之深也。凡人私語,無所不有,宜預以為意,見之而走者,何哉?或偶知其私事,與同則可,不同則彼恐事泄,思害人以滅也。非意所欽者,而來戲調,蚩笑人之闕者,但莫應從小共,轉至於不共;而勿大冰矜,趨以不言答之。勢不得久,行自止也。自非所監臨,相與無他宜適,有壺榼之意,束脩之好,此人道所通,不須逆也。過此以往,自非通穆。匹帛之饋,車服之贈,當深絕之。何者?常人皆薄義而重利,今以自竭者,必有為而作鬻,貨徼歡施而求報,其俗人之所甘願,而君子之所大惡也。又憒不須離摟,強勸人酒。不飲自已,若人來勸,己輒當為持之,勿誚勿逆也。見醉薰薰便止,慎不當至困醉,不能自裁也。
——嵇康《家誡》
白話
如果不是知交或是比鄰而居的人,若他們自己還邀你一起的,應當以別的理由拒絕,不應參與。不求榮華富貴則欲望減少。如果不是緊急的事,終生都不會貪求欲望,這才是最美好的事。不需要作小小的卑微謙恭,應該在大處謙讓;也無須計較小小的廉恥,而應當保全大節。比如在朝廷讓官,麵臨大義時寧願犧牲生命保全他人,像孔融請求代兄長去死,這是忠臣烈士才有的節操。
隻要是人都會有私情,不要勉強自己去了解別人所知道的事情。如果那人知道的你知道,那麼他將對你有所忌諱。假如你知道了不說,就像不知道一樣。如果見到別人背著你在竊竊私語,就起來離開,不要使人忌諱。或遇到形勢所迫的情況,非要和你一起談話,如果那人講的內容都是邪惡艱險的,則應當正色對之,以道義之說糾正他的言語。為什麼?因為君子是不能容忍虛偽刻薄的語言。而且一旦事情敗露,那人就會說某某人曾經知道我的事,以後應當對他有更多的防備。凡是人們聚在一起私聊的話,真是什麼內容都有,應該預先堤防,見勢就走,為什麼要這樣呢?或者你偶然知道了他的私事,與他觀點一致倒也罷了,如果不同他就會擔心你泄密,就會想著要將你除掉。如果不是那種讓人欽佩的人,跑來戲弄、恥笑別人的缺點,也不要因為是小事、小點就附和;屆時隻要冰冷少話,一句話都不和他說,他勢必不會講太久,自己也就知趣的停下了。假如是平時相處得宜,共同飲酒暢談的同好,這就是人道所能認可的溝通了,不必拒絕。一直都是這樣了,倒也無須嚴肅的沉默以對。除此以外,如果別人贈送馬匹布帛、車輛衣服都應當堅定的拒絕。為什麼呢?因為常人都重利輕義,現在他送你這些東西,肯定都是有所企圖的,希望有朝一日得到你的報答。這種“禮尚往來”是庸俗小人熱衷的事,卻是君子深惡痛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