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對待老人讓三分(1 / 1)

原文

高年之人,鄉曲所當敬者,以其近於親也。然鄉曲有年高而德薄者,謂刑罰不加於己,輕詈辱人,不知愧恥。君子所當優容而不較也。

——袁采《袁氏世範》

白話

年紀大的人,在鄉裏麵之所以受人尊敬,因為他們在年齡和閱曆上都和自己的父母相接近。然而鄉裏麵也有年紀雖高而品德修養不夠的人,自恃刑罰施加不到自己身上,動不動就侮罵別人而不知道慚愧羞恥。君子對待這樣的人應該能夠寬容,不去與他們計較。

家訓史話

張良是我國古代兩漢初期的一位大臣,年少時曾生活在下邳(今江蘇邳縣南)。

有一天,張良閑來無事,便在橋上散步。忽然,他看見一位衣衫襤褸的老人突然脫掉腳上的破鞋子,並把它們丟到了橋下,然後指著張良說:"孩子,到橋下把我的鞋子拾回來吧!" 聽了這無禮的要求,張良的怒火直往上竄,但想到老人年歲已大,行動不靈便,他便又強壓下怒火,到橋下為老人拾回了鞋子。

看著張良拿著鞋子走上橋來,老人臉上露出了一絲笑容。接著,他慢慢地伸出腳,對張良說:"幫我把鞋給穿上吧!"張良想:既然已經為他拾了鞋,好人做到底,穿鞋就穿鞋吧!於是,張良直直地跪在地上,小心翼翼地把鞋穿在老人腳上。

鞋子穿好後,老人笑著說:"你這孩子值得教導,五天後天初亮時,你到這兒來等我。"

五天後,張良一早便來到橋上,誰知老人早已等候在那裏了。老人生氣地說:"和長輩相約,你反而遲到。五天後你早點來等我!"

第二次,張良又遲到了,他慚愧不已。第三次,他幹脆半夜就立在橋頭等候了。過了一會兒,老人步履蹣跚地來了,他見張良早早來了,高興地送給了張良一本書,並囑咐道: "這是一本世上少有的奇書,讀了它,你將會有深遠的謀略,實現自己的宏偉抱負。"說完,老人就轉身離開了。

張良深深謝過老人,接過書一看,原來是一本叫做《太公兵法》的書。回去以後,張良反複翻閱,認真體會,增長了不少才智。後來,張良正是憑借從《太公兵法》中所學的知識,協助劉邦開創了漢朝,並立下了汗馬功勞。

古今訓諫

“對待老人讓三分。”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敬重長輩是極其重要一條。大部分長輩經過大半輩子的奮鬥,積攢了許多經驗和教訓,是值得我們虛心學習的。對這樣的長輩敬重自不必說。

同時,還有一些長輩可能會自恃年長,對待青年們較為苛刻,也難免會犯些錯誤。麵對這樣的情況,我們也應該禮讓為先。想想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長輩是如何原諒我們的錯誤的吧。待到他們年老時,也應得到我們的禮讓和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