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山西盂縣東周?溣梢胖返韃?(3 / 3)

盆 1件。紅陶。敞口,折沿,鼓麵方唇。腹上細繩紋交錯,近底素麵。口徑32.5厘米。

罐 分四式。

Ⅰ式:1件。黑灰陶。斂口,圓唇,斜肩,鼓腹,小底。肩上飾交錯細繩紋,以數道弦紋分割,腹下飾較深的縱橫粗繩紋。口徑21厘米。

Ⅱ式:1件。黑灰陶。侈口,束頸,方唇,弧肩。深細繩紋交錯,疊飾多道暗弦紋。口徑20厘米。

Ⅲ式:1件。黑灰陶。折沿,方唇。頸外飾弦紋。口徑12.5厘米。

Ⅳ式:出於T1M6.黑灰陶。短領,圓唇,圓肩,腹較深。暗弦紋。底有輪製偏心弧線紋。口徑10、高20、底徑10厘米。

小口罐 出於T1M5.灰陶。斂口,無沿,球形腹,類喇叭座。素麵,底內有螺旋暗紋,底外輪製偏心弧線紋。口徑4、腹徑9、底徑11.6、高12厘米。

壺 1件。黑灰陶。束頸,侈口,方唇,頸外飾弦紋,薄胎。口徑13.5厘米。

碗 采集。灰陶。直口,方唇,收腹,小平底。沿外有弦紋。口徑14.4、高8.5、底徑6厘米。

2.其它

銅鏃 1件。錐體,三麵刃,刃鋒利。頭長4.7、寬1.2厘米。

“半兩”銅錢 1枚。無廓,方穿。直徑3.2厘米。

紡輪 1件。黑灰陶。饅頭形。頂麵飾二周弦紋。底徑4.8、厚1.8、孔徑1厘米。

石斧 1件。

圓瓦當 1件。T5附近采集。灰陶。飾變體鳳紋,背有輪製偏心弧線紋。直徑14厘米。

八、結 語

古城年代

晉南天馬從西周末至戰國初的陶器,在這裏的遺址中大都出現①,尤其近幾年來,對晉國遺址發掘的成果,為確定這座古城更切近的年代提供了參照依據。

1.T2城內牆下的遺物中,Ⅱ式鬲、Ⅱ式豆,大約可將H3的時代定在春秋中期。迭壓其上的H2,年代與其應較近,其中 Ⅱ式盆、Ⅰ式罐分別與晉國石圭作坊二期 Ⅲ式盆、侯馬呈王路建築群遺址二期 Ⅲ式折沿罐相似②,故築城年代的上限應不超過它們,約在公元前500年左右。

2.T2城內牆的西側,同層下出土M3.代陶鬲和H8春秋中晚期Ⅲ式鬲。從T3、T4中保存較完整的地層看,應是築城致使3B與4層造成間斷。因此,城的始建年代應在3A層之前。而3.層下的T3H6所出V式鬲和T4H11的Ⅵ式鬲,又分別與晉南侯馬呈王路建築群遺址和牛村古城祭祀建築遺址的二期 Ⅲ式鬲相似③,可知古城始建年代至遲也在公元前480年。3.T2牆基上H1的Ⅰ式盆與采集的陶盂同形,它們與晉南天馬春秋末戰國初的盂相似。H1的 Ⅲ式盆也兼有牛村古城祭祀建築遺址的中期 Ⅱ、Ⅲ式盆的特征。從牆下的H2到牆上的H1,時間序列緊湊,可知古城廢棄在公元前450年前後,使用年限僅為三四十年左右。

文獻記載

遺址為厹由故地的說法,最早見於《隋書》地理誌,亦名仇猶,夷狄之國也。④

有關厹由的事,曆史記載很有限。《戰國策》僅見二十餘字:“昔智伯欲伐厹由,遺之大鍾,載以廣車,因隨入以兵,厹由卒亡,無備故也。”然僅此一事,在戰國秦漢間廣為流傳。與《戰國策》、《史記》不同的是,《呂氏春秋·權勳》、《韓非子·說林下》、《淮南子·精神訓》都以它為重利忘義、貪小失大的範例。

厹由位於太原東北部,與北狄、鮮虞接壤。史籍上沒有它建國的年代。隻能從一些其它有關的記載推測。《史記·趙世家》說公元前491年,據有晉陽的趙鞅“拔邯鄲”,“圍柏人”,“中行文子範昭子遂奔齊”,此間,晉國六卿兼並劇烈,長期稱霸中原的晉國內亂,諸侯相叛。《左傳》哀公三年已見有關中山的記載。厹由立國,當是與晉相鄰的戎狄趁隙發展的結果。

史書沒有厹由滅亡的確切年代。春秋晚期,晉常征伐鮮虞。《竹書紀年》說:“貞定王十二年,荀瑤伐中山,取窮魚之丘。”厹由被滅可能在此前後。因為《史記》晉世家說“哀公四年,趙襄子、韓康子、魏桓子共殺智伯,盡並其地。”

關於族屬

《日知錄》說:“春秋之世,戎狄之雜居於中夏者,大抵皆在山穀之間,兵車之所不至,齊桓晉文僅攘而卻之,不能深入其地者用車故也”。“智伯欲伐仇猶,遺之大鍾以開其道,不利於車可知矣。”曾記載:“無終子嘉父使孟樂如晉。因魏莊子納虎豹之皮,以請和。”“戎狄薦居,貴貨易土。”即可知他們是以牧獵為生的種族。厹由立國前,當不排除他們曾聚集的可能性。

從遺址出土物看,厹由主要受晉文化的影響,但同時彙合交流不同區域性的文化。齊故城五號墓及大型車馬坑所出陶片⑤,在這裏遺址的3層內都有發現。而這裏的螺旋棱高柄豆、無沿淺盤豆極似鄭、楚地區東周豆的特征。至於T5M1秦漢時夫婦火葬墓,又是羌氐人的風俗⑥,恐怕不僅是秦時的移民。長時期裏,此地並非封閉單一種族的所在地。《漢書·地理誌》說趙地分野:“定襄、雲中、五原,本戎狄之地,頗有趙、齊、衛、楚之徙。”定襄與厹由相鄰,此說是符合實際情況的。

注釋:

①《晉豫鄂三省考古調查簡報》,《文物》1982年7期。

②《晉國石圭作坊遺址發掘簡報》,《文物》1987年6期;《侯馬呈王路建築群遺址發掘簡報》,《考古》1987年12期。

③《山西侯馬牛村古城晉國祭祀建築遺址》,《考古》1988年10期。

④《史記》卷七十一張守節正義。

⑤《齊故城五號東周墓及大型殉馬坑的發掘》,《文物》1984年9期。

⑥範文瀾:《中國通史簡編》修訂本第一編,287頁。

厹由遺址調查補充

劉有禎

2011年4月末,我路過北村磚場,見磚場取土後殘留的古城牆上,村民們在靠南的部位又開了一通道,使城牆斷麵與地層所含陶片顯露出來。陶片雖少,但層位清晰。我叫居民劉福玉:一層黑灰色,有植被,存30厘米厚。二層淺灰色,20厘米厚。三層3A黃褐色,厚90厘米,內含繩紋板瓦等陶片。3B紅褐色,厚40厘米,在城牆東側,與牆下四層平行,牆根有洞穴墓打破,從層內取出殘豆陶片。四層紫褐色,厚約30厘米,城牆坐在此層上。夯層厚4—9厘米。五層黃土,生土層,未見有遺跡打破。

3B層內出的殘豆陶片,僅存盤與柄的結合部,斷殘的棱角磨鈍,從盤心的弧度與紋飾看,辨認出類似《厹由調查》的春秋V式和戰國 Ⅱ式豆。

T8牆東側3B層與牆體夯層用土均呈紅褐色,接近於牆下的紫褐層,當是築城時挖取了四層,後來又留下了建城時的用土。3B層應與築城年代同時,晚於城下四層。這裏的春秋V式豆和戰國早期 Ⅱ式豆,以前分別列在春秋和戰國時代。然而它們現在又同出一個層內,恰與《文物》1987.6期刊發的晉國石圭作坊遺址中期Ⅱ、Ⅲ兩式陶豆的特征相似。那裏把它們的年代界定在春秋戰國之交,與《厹由調查》報告古城始建年代的下限吻合。

末後聲明,在測量斷麵地層時有居民鄭迎澤協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