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盛極而衰:走向定居的苦澀後果(2)(1 / 3)

章宗時代的學校有一個特點,就是學校與當地的孔廟修建在一起,這與章宗崇尚儒學是分不開的,而與他祖父“女真為本”的方針顯然不同。在廣泛設立學校的同時,章宗也采取一定的措施以保障在校的老師和學生的基本生計,將一部分官田作為學田租種給平民,用這些土地所收的租稅作為官學中的老師和學生的生活補貼,以此保證在校學生能夠安心學習,不為生計發愁。

學員經過培養之後,參加科舉考試,國家對其進行最後的選拔。由於考生不斷增加,金帝國對科舉製度進行了改革。首先,廢除鄉試,規定府試為五取一,增加遼陽府、平陽府、益都府3處府試地點,後又增加太原,共為10處。合格人數過多,原來的隻要合格就能錄取的製度,使政府無法消化大量的合格人員。於是,在1200年對錄取人數做了限製,即“會試取策論、詞賦、經義不得過六百人,合格者不及其數則闕之”。1202年,在經過討論之後,又做了詳細規定:策論三人取一,詞賦、經義五人取一。此外增加恩榜,即五次考試未中且年齡在45歲以上的人、四次考試未中而年齡在50歲以上的人,可以被錄取。這樣等於是放寬了科舉的門檻,使得更多的人可以中舉。

最後,對考試的流程做了規範,稱作“定科舉法”。對考試過程中的作弊問題,有明確的處理辦法。規定府、會試,差軍卒監考。每四人派一兵,並置一名軍官負責彈壓。殿試時,漢進士每人派一名親兵,女真進士每人派一名弓弩手,且都用不識字者擔任。如果發現雷同卷子,兩人都要廢黜。並且,對入場考生實行嚴格的搜身檢查,後來有人認為有辱斯文,就改成考前沐浴,換統一提供的衣服上考場。女真人考試由漢人司處理,漢人考試則由女真人司處理,章宗時代的科舉考試嚴過前幾代。

同時,對考試科目作了相應的調整,原來專為女真人設立的策論進士科目,章宗時代允許其他民族的人參加。策論進士每場隻試策一道,限500字以內,而且能夠直接參加會試與殿試,考試內容有策和詩,每科共試三場,策試用女真大字,詩用女真小字。

對於律科,即司法考試,在章宗時加試《論語》和《孟子》,目的是讓這些隻懂得法條的人“涵養其氣度”。另外,恢複了海陵王時代所罷廢的考試科目,如經童與經義科。尤其是經義科的恢複,使得人們對儒家經典更加重視。章宗還設立了製舉科,包括賢良方正、直言極諫、博學宏材、達於從政等標準,命令各級官員、猛安謀克舉薦。這一科主要是將原來的舉薦人才製度化,凡是官員舉薦人才屬實,被舉薦者就會由章宗親自授予進士稱號,並頒授官職。

金章宗時代科舉製度的發展,網羅一大批文人進入官僚集團,為統治層服務。但這並不是說由科舉入仕就能位極人臣,達到權相之位。這個國家的統治層畢竟是女真人,其高級官員的選任自然以女真貴族為主。女真人的入仕途徑有四條路,一是軍功,二是依靠功臣家族入仕的門蔭,三則是貴族的世襲官。這三條路皆為女真貴族、世戚、官宦子弟所把持,終金帝國時代,中央高級官員中依靠這三條路出身的占絕大多數。女真人入仕的第四條路就是科舉,科舉可以把出身平民的女真子弟吸引到官僚集團中來,進士出身的女真官員也不在少數。而漢人和其他少數民族則不能享受世襲特權,科舉入仕是他們最重要的出路。但是與女真人能夠飛速升遷不同的是,其他民族的進士必須逐級升任,要進入權力中心是非常困難的。

雖然金帝國的科舉並沒有改變多少官僚集團的權力結構,但是卻通過科舉培養了一大批著名文人,如趙秉文、元好問等,有金一代的文學大家多是進士出身。各級學校的興辦,也促進了儒學的傳播,使得原來隻會勇武作戰的女真人也開始安穩地坐在書桌前誦讀聖人之言。金章宗一代儒風盛行,章宗的輔佐重臣徒單克寧卻對此擔心:“承平日久,今天的猛安謀克的武功已不及前輩,萬一國家有戰事,誰來保衛國家?學習詩詞,遺忘武備,於國不利。”此言雖然有點偏頗,但可以看出,金帝國並沒有在接受儒學與保持民族優良傳統之間尋找到一個最佳的平衡點。

金章宗似乎也注意到這個問題,繼續實行世宗時代的某些政策,直至將之製度化。比如,禁止女真人改漢姓和學漢人裝束。1200年又製定“本國婚聘禮製”,即女真人結婚的規範禮儀,又下詔說“拜禮不依本朝者罰”。為了使女真人不忘武功,命令女真策論進士加試射箭,命令東北的女真人必須學習武藝,不得改變原來的民俗。但這些命令的力度,與章宗朝實行的尊儒崇文的政策相比,已不能同日而語,金帝國這隻大船迅速地向另一頭劃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