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本書的基本觀點(1 / 2)

抽象地看,世界是一個現象之網。這個現象之網如同一切網絡一樣,由實體(即網絡中的元素或節點)和關係(即網絡中的弧或邊)交織而成,這是大家的共識。曆代的思想家們的分歧在於,對這個現象之網有著不同角度、不同立場的認識,根本地,對組成現象網絡的實體和關係究竟誰先誰後,或者能否理出個誰先誰後有著不同的看法。組成現象網絡的實體和關係,其中,實體與實體之間通過關係相連接,我們稱之為“相鄰”;關係與關係之間通過實體相連接,我們稱之為“相接”;關係與實體之間顯然既不是相鄰,也不會是相接,我們隻能稱之為“相關”。相關不是任何意義上的關係,因為關係隻能存在於實體與實體之間,而不能存在於實體與關係之間;同樣,相關也不是任何意義上的實體,實體隻能居於關係與關係之間,而不能居於實體與關係之間。因此,相關實際上是實體與關係的“二重性”。作為二重性的相關既是實體,又是關係;既不是絕對的實體,又不是純粹的關係;相關隻是實體與關係的對立統一,隻是永遠的二重性。相鄰、相接和相關為我們認識現象之網提供了三種最為基本的立場和路線,因而產生出思想史上三大基本的哲學和邏輯學的陣營和線索。

從相鄰的角度觀察網絡,是一種“實體觀”的觀點,認為現象之網最終可以還原為一些各自分離、獨立、自存、永恒不變的實體單元,關係則是實體的屬性或附庸,是派生物,因此可以將關係予以割裂並歸約到實體之中,從而現象之網最終可被解釋為一些基本的原子粒子的機械堆積。這樣,世界就被看成是一堆原子粒子組合在一起,世界的運動隻不過是原子粒子組合樣式的改變。從思維方式上看,相鄰的觀點實際上是一種分元的觀點,極端地是一種“二元論”的觀點,試圖把世界描述為一些不可再分解的基本結構單元的組合。這種觀點正是思想史上曆代的形而上學和形式邏輯所抱定的觀點,也是經驗論和還原論的觀點,更是以牛頓力學體係為突出代表的原子論的機械自然觀的觀點,總在本體論上認為現象世界的背後深藏著某樣獨立、自存、不變的絕對者(如亞裏士多德的“原子粒子”似的抽象實體,羅素和維特根斯坦的“原子事實”,當代邏輯前沿中的“原子世界”。盡管“原子粒子”、“原子事實”、“原子世界”大不相同,且在思想史上總是後者批判、否定並取代前者,但它們在作為機械還原的終點、本質的載體、組成世界的單元這一點上是一致的,並依次具有一種自相似的“反身迭代”關係,也以此標誌著實體觀的三個曆史性階段形態);在認識論上認為世界是一個對象化的外在的孤立存在,與我們的認識方式和意義內容無關,而且正如皮亞傑指出的,傳統認識論總設定所有主體的認識能力和認識形式都是一樣且不變的。歸結起來,實體觀的認識論常犯的兩個錯誤是:或者否認認識中的先驗形式而成為所謂“無主體的認識論”,或者否認先驗形式是一個曆史性的演化係列;在邏輯學上就是極端的“外延性論題”和“語言圖像論”,武斷地認為外延與內涵可以被截然地區分開來並將內涵歸結於外延,也就是形式主義地隻看重邏輯語言的外延、指稱和語形,並且還原主義地認為語形結構就是世界邏輯結構的圖像(典型地見於早期維特根斯坦),而輕視或取消內涵、意義和語境。形式邏輯雖然能說明對象化存在的形式結構規律,但卻永遠無法說明自身、整體和運動,因而會要在涉及到反身自指的問題時遇到悖論,在麵對整體時陷入無限倒退,並且亦如亞裏士多德指出的,因將作為世界基元的實體看作永恒不變而從根本上取消世界的運動性。實體觀的思維方式決定了其所提供的是一幅分裂的世界圖景,使我們在尋求世界統一性的道路上永遠徒勞奔忙。由於實體觀從根本上隻承認實體而取消關係,也就造成了一係列的割裂和對立,如自然與曆史、科學與人文、唯物與唯心、必然與自由、對象與意義、外延與內涵、形式與內容、總體與整體等。要在實體觀的框架內消除這些對立是不可能的,由此造成了人類認識史上的三個久咬不開的硬核,即所謂“三塊硬骨頭”,也即涉及整體的層次性問題、涉及自身的意義性問題以及涉及運動的演化性問題。實體觀及其形式邏輯正是機械分析法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