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賒店行(2 / 2)

我到賒店的時候,是2007年9月3日,距中秋節還有整整22天。但就在150年前的這個日子,豫西撚軍五六千人由泌陽城出據賒旗店,清軍龍澤厚、邱聯恩、格繃額等部追至,大戰於賒店城外。一場血戰之後,走向窮途末路的撚軍放火焚燒躲在陝山會館春秋樓上的富商大僚。據說,大火燒了七天七夜,整個城內人心惶惶,雞飛狗跳。至此,春秋樓的下場,跟阿房宮的結局一樣——毀於兵火,一群走投無路、逼上梁山的遊民之手。無知者無畏啊!

其實,應該被永遠定在曆史恥辱架上的,不是這些無畏遊民,而是那些腐朽無知的沒落官商。翻開這一段的中國曆史,你會驚訝地發現,一個沒落的封建王朝,已經把華夏民族幾千年打造的輝煌,揮霍到何種觸目驚心的地步:先是中國曆史上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的簽訂,接著是太平天國運動、慈禧受寵、火燒圓明園、鹹豐之死、辛酉政變、同治暴亡、垂簾聽政、甲午戰爭、馬關條約、戊戌變法、辛醜條約、太後西逃……嗚呼,皇帝都自身難保了,誰還會“照顧”你一個賒旗鎮、一個可憐巴巴的春秋樓。賒旗鎮是當時的財富象征,春秋樓是商業誠信的坐標,然而生不逢時,人們連命都顧不上了,誰還要錢幹什麼?都是窮得叮當響,誰還會餓著肚子給你講誠信?見鬼去吧!

水可載舟,也可覆舟。這些淺顯的道理,大唐盛世的唐太宗李世民是懂的。可,為什麼到了清朝統治者就沒記性了呢?他們隻記得自己是“泱泱大國”,卻忘了今昔是何年!他們隻知道自己是天子、是優良品種,卻不知道還有“人民公仆”!他們隻知道“量中華之財力,結與國之歡心”,卻不知道居安思危、與時俱進!一個忘記曆史、墮落無知的領導集團,除了擅長“窩裏鬥”外,究竟能給這個民族帶來多少光耀世界的財富?一個把權利和私欲視為“終身追求”的人,猶如行屍走肉,他的活著也是一種毀滅!

千百年來,無數仁人誌士愛國憐民之情,猶如星星之火,推動著曆史的滾滾向前。無奈時,一把火燒掉了封建王朝的黑暗,一把火燒出了東方民族的沸騰。隻是,可憐了“胳膊擰不過大腿”的下層黎民。他們的抗爭與努力,總會被無情的階級局限性化為一種廉價的利用和無辜的犧牲。春秋樓,便是無數個淹沒曆史風雲深處中的一個特殊陪葬品。從某種意義上說,它的失去的意義甚至遠遠高於它存在的價值,它的“十丈十”雄姿從此被刻進了賒店人民的心中!

多少興衰事,盡入賒店城。站在依稀的春秋樓廢墟前,我沒有悲憤,也沒有淒愴,因為那些都已化為曆史的記憶。隻是一抬頭,發現周邊又增添了幾許高樓,心裏突然湧上陣陣難言的酸楚,不知道這些嶄新而陌生的建築,是對賒店一種刻意的保護,還是一種多餘的陪襯?

此刻,我多麼渴望今日的、明日的賒店不是這般模樣,而是一方巍巍城牆,湯湯城河,青石街板,雕梁畫棟的亭榭樓台,古樸幽雅的深宅大院,走進去,就不想出來……

寫於2007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