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節 鍥而不舍 金石可鏤——記青年作家鄭長春創作曆程(2 / 2)

在校的幾年時間裏,幾乎未見過他像別的同學一樣悠閑自在地坐在花園草坪上讀書、聊天、談朋友,每天從早到晚他都處於高度自覺的程式化戰鬥中,日子雖然很苦,卻為他日後的創作及工作奠定了堅實的生活基礎。同時,也使他忘記了許多不必要的煩惱和憂傷(傷感),這也是他的作品裏缺少無病呻吟的矯揉之作的緣由吧。

雖然長春依然拘禁、木訥、不修邊幅,但卻非常堅毅和勤奮。我想,這才是真實的他。的確,我眼中的長春跟別人不一樣,他看似疲憊的身影卻散發出無窮的力量。隻要一有“新聞線索”衝到最前麵的肯定會是他。他的眼睛不大,但卻時刻逼透出堅毅和自信的光芒,長春就是這樣一個實在的人,一個愛文學也愛生活的真實的人。

就這樣,長春在短短的兩年時間裏,讀完了別人需要三年甚至四年才能讀完的學業,接著他開始了漫漫的打工曆程。首先是謀生,然後更是文學上的奮鬥,剛踏入社會時所受的苦是可以想象的,沒有真正的文憑、沒有資曆、沒有關係,有的隻是對文學、對生活的執著。

1997年秋,長春連續在西安《自學考試報》上發表了十多篇社會力量辦學方麵的文章,也許是有親身體會的緣故,這些文章寫得非常到位,特別是《西安西京培訓學院與企業聯合辦學有特色》一文發表後,當時任該院常務副院長的冀德榮老師找到他,特邀他去該院與新聞班的同學座談,最後特批長春擔任《中國新聞事業史》的授課教師。麵對突如其來的好運,長春沒有猶豫,他抓住了這次機會,盡管這次教學生涯因多種原由沒有持續多長時間,但這段實踐卻給了他很多啟迪。是的,人隻要願意付出,就會有所收獲的。明白了這個道理的長春沒有抱怨社會的不公,而是更加努力地投入到勞動中去了。

離開西安西京培訓學院後,長春再也沒有登上過講台。他重新找了家報社幹了起來。倔強的他不相信命運,但仍然不分晝夜地寫稿、投稿,不知道熬過了多少個饑腸咕嚕的日子,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的作品被社會承認了,《農村青年》、《成才之路》、《自學考試報》、《作文周報》、《西安商報》、《行為科學》、《母恩難忘大辭典》、《金色年華》及《學海文彙》等報刊、圖書均對他做過有關介紹。也就是在這時,經朋友介紹,他來到了《消費者導報》社,主編非常賞識他的才氣,讓他負責副刊文字編輯工作。這曾經是他多少年來一直夢寐以求的事情,不想一下子竟成了現實。

好運再一次降臨到了長春的頭上,年輕的長春像一隻長久迷失在黑暗角落的孤雁,一下子投入到了大自然的懷抱中,他盡情地飛啊飛啊……除了正常的工作之外,他常常鑽到單位附近的圖書館不知疲倦地讀啊讀,寫啊寫……他給自己定了一個原則:每期報紙至少要有兩篇文章見報。同時,他不停地向外投稿,不到一個月,長春便有多篇文章先後在《陝西成人教育》、《青少年文彙》、《青年作家》、《公共關係》、《行為科學》、《中國健康》、《社會月刊》等雜誌上發表,有幾篇還在社會上引起不小的轟動,從此以後信件像雪花一樣飛了過來,有約稿信,也有讀者來信。

作品發表多了,也就有些名氣,很多書商來找他,希望與他合作,可他們都是出自商人的利益才找他的,要麼是條件過於苛刻,要麼是長春過謙,不願過多地出頭露麵。雖然他寫出的東西頗具市場賣點,但除了大多在報刊發表外,書始終沒有出成。

1998年底,飽含著他全部心血的詩文集《芳香的火焰》準備出版,甚至連序和後記也寫好了,但都因種種原因沒有出書。長春對我說其實出不出已無所謂,關鍵在於這些文章讀者是否願意看,不管用什麼形式發表,隻要作品受讀者歡迎就夠了。

而今,長春仍如以往那樣對生活和創作充滿激情,至於什麼名利乃身外之物,出書還要看機會,不是嗎?再說,我們又何必那樣苛求生活呢?

值得慶幸的是,我又一次聽說他的作品集要出版了,書名暫定為《急紅眼的中國人》,屬於一本洋洋近20萬言的紀實文學集,且大多數篇什在相關報刊上發表過。但願這次是真的,願我們的繆斯能保佑他早日夢想成真!

(作者為已故青年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