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髒腑學說(1 / 1)

髒腑學說是以五髒為中心,以心為主導,以經絡為聯係,研究人體髒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疾病診斷、治療預防,以及和外界環境相互聯係的學說,是中醫整體觀的理論基礎。

五髒,指心、肝、脾、肺、腎;六腑是指胃、小腸、大腸、膀胱、膽囊、三焦。除五髒六腑外,還有奇恒之腑,是指腦、骨、髓、脈、女子胞(子宮)及膽囊。

人體以五髒為中心,以心為主導,成為一個有機整體,五髒各自有生理功能。六腑也有各自的生理功能。而五髒的共性生理功能,主要是生化和貯藏精、氣、血、津液和神,以藏為主;六腑的共性生理功能,主要是飲食的受納、消化、吸收,分別清濁、排除廢物,以通為主。

五髒之間,由於經絡的廣泛聯係而密切相關;而五髒與六腑之間亦相互聯係,形成人體內六對重要的相配內髒,如脾與胃、肺與大腸、腎與膀胱、肝與膽、心與小腸、心包與三焦。五髒與體表各種組織亦相聯係,如肺與皮毛、脾與肌肉、肝與筋(肌腱)、腎與骨骼、心與血脈。五髒又與五官及肛門、尿道相聯係,如心與血脈,肝、腎與子宮,腎與骨、髓、腦。

髒腑學提出,經絡在人體內起著廣泛聯係的重要作用,它將人體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經絡在中國傳統醫學體係中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它與髒腑學說密切相關、不可分割。

陰陽學說指出,人體外有陰陽、內有陰陽。在外,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晝為陽、夜為陰,春夏為陽、秋冬為陰。五髒為陽,六腑為陰。五髒之中又分陰陽,如脾有脾陰和脾陽,腎有腎陰和腎陽,並且相互依存、消長、轉化及調節,以保持髒腑之內和髒腑之間的功能活動及相對平衡。

髒腑學說提出,人體內髒腑機能的變化,決定著它屬陰或屬陽,而不是陰陽發生了變化,才使髒腑機能引起變化。

髒腑學說應用,有兩方麵第一,診治上的應用,中醫診病可以用十個字概括,即內外法、整體觀及辨證論治;而髒腑學說則是強調整體觀。

人體陰陽屬性表

類別陽陰人體部分表

上部黑

下部組織結構皮毛

六腑

衛筋骨

五髒

營病症表症

實症

熱症裏症

虛症

寒症脈象數脈

浮脈

滑脈

實脈遲脈

沉脈

澀脈

虛脈預防發病方麵,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內經》中便提出在不同季節裏,要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采用不同的起居方式,以維護人體內髒腑的正常生理機能,達到抗禦疾病的目的。

《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有雲:“春三月,夜臥早起,廣步於庭,逆之則傷肝;夏三月,夜臥早起,無厭於日,逆之則傷心;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逆之則傷肺;冬三月,早臥晚起,必待日光,逆之則傷腎。”

中醫學的理論體係中有“藏象學說”。“藏”,即指隱藏於人體內部的內髒;“象”就是人體髒腑的解剖形態及內髒的生理、病理反映於外的現象,隻要通過望、聞、問、切四診便可以知道。故“藏”為內,而“象”為外,兩者密切關聯。如通過觀察筋、爪、目等的色澤形態、功能上的變化,可探測肝功能是否完好。

健康失常,首先出現的都是症狀,都是機體在病邪作用下一種異於平常狀態的反映。

中醫所重視的是證,證不同於症狀,證是人體在接受致病因子的作用下,髒腑功能、陰陽平衡協調的狀態被破壞後的一種表現,是人體一種生理失常的狀態,這可以從人體的症狀、脈象、舌苔等方麵表現出來。根據中國醫學理論,可以分為六經辨證的太陽證、陽明證、少陽證、少陰證,或是溫病辨證的衛生證、營分證、血分證;又或是髒腑證的陰虛證、溫熱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