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內90%以上為水分,這些水分或體液主要就是我們常說的氣、血、津、液。而這些具有功能作用的體液可以歸納為陽性和陰性兩大類。陽性者,流動性較強而溫度較高;陰性者,則留守性較穩而涼潤。在辨色方麵,黃、赤(紅)色屬陽,而青、白、黑色屬陰;光低微無力者屬陰;口幹而渴為陽,而口潤不渴者為陰。
虛者,缺乏也,不足也;實者,充足也或太過也。在治療上,虛者補之,填之;實者削之,瀉之或通之。當氣、血、津、液的實質部分太過充實時,這便是“氣”滯、“血”淤,“津液”(水)泛之實證表現,此時,我們當削之、瀉之或通之。
中醫診斷病症主要是通過望、聞、問、切。
“望診”:首先要“觀神”,“神”是精神的表現,是生命的活力,“觀神”就是觀察病人精神、神氣的變化,以辨別疾病的輕重和預後的吉凶。“內經”說:“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其次是“視形”,就是指觀察病人的形體和動態,以了解病人的體質和病情。
“視形”以外,還要“察色”,就是觀察病人的氣色。古人從臨床的經驗積累中,發現氣色是髒腑榮枯的指標之一,所以“察色”在“望診”之中占極其重要的地位。
辨舌,舌診是“望診”中的重要部分,可以說是中醫診斷學的特色。古人說:“舌乃心之苗”,又是脾之外候。脾主運化,而舌與脾胃的消化有密切關係,故消化情況容易反映於舌部。
《內經》雲:“主不明則十二官危”,十二官有病也必影響心,心是君主之官,是五髒六腑之主。舌既為心之苗,則舌與五髒六腑的關係十分密切。從經絡關係來看,手少陰之脈係舌本,足少陰之脈挾舌本,足陰之脈絡舌本,足太陰之脈連舌本,散舌下,可見髒腑與舌有直接關係。
“聞診”:聞者,聽也。中醫的聞診包括聽聲音和嗅氣味兩個方麵,前者是聽病人的呼吸、言語、嘔吐、咳嗽的聲音;後者是嗅病人的口氣和排泄物的氣味,以判斷病情的輕重和寒熱虛實。
《內經》有雲:“聞而知之者謂之聖”,有豐富經驗的醫師往往能夠借著病人發出的氣味找出病源,這方麵在西醫斷症時亦有采用。
咳嗽是肺氣不順的表現,如咳聲無力而又聲音低沉多為虛證,反之聲音重濁的便多屬實證;咳聲清冷多屬寒證,咳聲幹裂多屬燥熱證。
嘔吐為胃氣逆所引致,有聲又有物稱為“嘔”,有物無聲謂之“吐”。
氣由胃上逆從咽喉而出,發出一種不由自主的聲音稱為“呃逆”,如呃聲微弱無力多屬虛寒,反之呃聲響而有力多屬實熱。噯氣可由肝胃不和、宿食不化、胃虛氣逆、寒氣犯胃等原因引起。太息俗稱“歎息”,由於情誌抑鬱和胸懷不舒所致,表現為發出長呼或短歎的聲音。
聞除了用聽覺分辨病人的病情深淺和虛實寒熱外,也包括用嗅覺診斷病人的病情,主要是嗅病人的口氣、汗氣、痰涕、白帶以及二便等氣味。
口臭多屬胃熱或消化不良,當然,牙患和口腔不潔也會引起口臭。若口腔發出酸臭便是意味著有食物停留在胃中,是宿食之意。若發出臭穢氣者是胃熱,發出腐臭氣者,則多是牙疳或有內癰。若大便有酸臭味是腸中積熱;稀薄而味薄者,則說明腸中有寒。小便色黃穢濁而帶有臭氣者,為溫熱下注;尿中有甜味者,可能已患上消渴症(糖尿病)。
問診:“第一問寒熱”。寒熱用來辨別病情之表裏虛實,如疾病初起怕冷發熱,多屬外感表證,怕冷明顯偏於風寒,發熱則偏於風熱。若隻發熱不怕冷的,多為裏熱證,而隻怕冷不發熱的多為裏寒證。
“第二問出汗”。汗可分為“自汗”和“盜汗”兩種。
“第三問頭身”。“頭為諸陽之會”,又為腦髓之海,所以很多疾病都和頭痛有關。發熱怕冷、頭痛不止的多為外感頭痛;若側頭痛又名偏頭痛多屬血虛或內風;頭痛又頭暈,目赤和口苦多是肝膽有熱有火;午後頭痛,多為血虛;白天頭痛,疲倦時更痛者多為陽虛;頭重如被布包著的即多屬濕重;全身酸痛發熱怕冷為外感表證,單純腰部酸痛多為腎虛;關節疼痛,遇天氣變化時加重為風寒痹證;久病身痛,為氣血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