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古粥論與粥品集錦(1 / 3)

(一)食粥時五思

1.思少賤時:先太夫人乳少,鵠以粥糜。兩妹以不能食粥殤。先大珍蚤世。太夫人親課鵠讀。歲入一頃餘,厚自節省,備延師待客之用。每飯必以米汁沃鍋焦為粥。值青黃不接,時或竟月食粥。食久有厭色。太夫人曰:此若小時乳也。非此,若安得活?自是終身無敢厭。

2.思饑困時:道光十八年,隨先兄應院試未售。由山僻小路還家。一老仆荷擔從。會資盡不食者竟日。山脊風來,異香撲鼻。蓋山穀人家午飯初熟也。予回顧老仆曰:聞未?仆雖老,素好諧,連搖首曰:莫說莫說說不得,莫聞莫聞聞不得。予生平不甚畏死而畏饑,實如此。嚐作此時想食粥,焉敢生厭。

3.思京宦時:廿年供職郎曹,終歲食黃黑老倉米。久之,差務益繁,窘益甚。飯中雜以粗粟,取飽而已。日事奔馳,亦不得不飽。今得精粲為粥,日日食之,焉敢生厭。

4.思旱荒時:前次入蜀,守雅州,巡建南。所在歲稔,米價賤於前時。獨調守成都之次年,旱荒殊甚。禱雨久之乃應。民饑可憐。蒙大府允分四十五局平糶。又倡勸城鄉各善良捐資曆糶賬,分設粥廠。予嚐單騎輪赴各廠食粥,驗粥良否。見饑民酸惻,且食且歎。今得安靜食粥,焉敢生厭。

5.思古昔:聖賢俱安淡泊。生平摯友,半作陳人。我何人斯,幸存食粥,且食白粲佳粥,歡喜承受,尚恐不勝,焉敢生厭。(二)古食粥名論

《月令》:仲秋之月,養衰老,授幾杖,行糜粥、飲食(注,行猶賜也)。

《檀弓》:公叔文子卒。其子戍請諡於君。君曰:“昔衛國凶饑,夫子為粥活國之餓者。是為亦惠乎?

《左傳》:正考父鼎銘曰:沾於是,粥於是,以糊餘口(注,言至儉也)。

《韓詩外傳》:楚王聘北郭先生。其婦曰:夫子以織屨為食,食粥屨,無怵惕之憂者,何也?與物無治也。

《史記·倉公傳》雲:其人嗜粥,故中藏實(粥之益人可知)。

漢文帝《詔》曰:今聞吏稟當受鬻者,或易陳粟,豈稱養老之意哉。《武帝記》年九十以上已月受鬻法,為複子若孫,令得身帥妻妾,遂其供養之事。

《南吏》:劉善明家有積粟。因青州饑荒,躬身沾粥,開倉以救鄉裏。幸獲全濟。人名其家田曰“續命田”。

範文下公少清苦力學。以齏界粥,分早晚食。同學憐之,饋以美饌。辭曰:非不欲食甘旨,恐後難繼耳。

蘇文忠公與人書雲:夜饑甚。吳子野勸食白粥,雲能推陳致新,利膈益胃。粥既快美,粥後一覺,尤妙不可言。

韓茂《醫通》雲:一人病淋,素不服藥。予令專啖粟米粥,絕去他味,旬餘減,月餘痊。此五穀治病之驗也。

張來《粥記》雲:每日清晨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虛,穀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訣。蓋粥能暢胃氣,生津液也。大抵養生求安樂,亦無深遠難知之事,不過食之間耳。故作此勸人每日食粥。勿大笑也。

喻嘉言曰:予每晨食粥,甚覺合宜。夜膳進粥,即不爽快。正以粥易成痰,早晨行陽二十五度,不致成痰,即得粥之益。晚間行陰二十五度,即易成痰。一物也,早晚宜否之異如此。亦見修養家過午不食非無因也。

(三)粥之宜

水宜潔,宜活,宜甘。

火宜柴,宜先文後武。

罐宜沙土,宜刷淨。

米宜精,宜潔,宜多淘。

上水宜稍寬,後毋添。

宜常攪。已焦者勿攪,攪則不可食。

筋宜竹,匕與碗宜磁,宜揩淨。

蔬宜脆,宜菹,宜醃醢之物。

宜獨食。

宜早食。

宜與素心人食。

食後宜緩行百步,鼓腹數十。

宜低聲誦書。

宜微吟(詩成不成聽之)。

宜作大字(作小楷必低首垂腰,食粥飽後不宜)。

宜漫遊。

宜玩弄花竹。

既飽,宜見客。

(四)粥之忌

忌與要人食。

人雖不要未脫膏粱氣者亦忌與食。

忌濃膏厚味添入。

忌銅錫器。

忌魚腥及鱉蟹蝦鱔等物。

忌不潔。

忌隔宿。

忌焦臭。

忌清而不粘。

忌稠濃加飯。

忌苦水、鹵泉。

忌熟後添水。

忌涼食。

忌急食。

忌食後即睡。

忌食後複飲酒。

忌食飽多飲茶。

忌食飽大怒。

忌強令人食。

忌與粗人、走役、工匠食。

(五)粥品一:穀類

仙米粥:溫中養胃,止煩渴,益氣力。

粳米粥:和五髒,開胃氣,助穀神。

糯米粥:溫肺,暖脾胃,縮小便。宜和諸米。專食之軟人。

香稻米粥:開胃悅神,宜少宜新入諸米中,宜稍後。

陳米粥:寬中,平胃,止痢,除煩,消積。

焦米粥:收水瀉,回胃氣。

鹽米粥:薑丁、茶末、粳米、與曲末同炒,入水為粥。治不和。

大麥粥:實五髒,益氣。煮粥甚滑。宜久煮。健人。

小麥粥:養心氣,止煩渴,治五淋,平肝氣,治漏血、唾血。

米麥粥:吾鄉有之。似大麥而無殼。食之健人。

浮麥粥:益氣,除熱,止心虛盜汗及自汗不止。

炒麵粥:血痢不止,炒麵入粥中,食之能回生。

麵筋漿粉粥:益氣,解勞熱,斷痢。

蓧麥粥:充饑。

燕麥粥:充饑,滑產。

蕎麥粥:消滯,煉滓,用粉加茶末、蜜水攪幹下服,治嗽神效。

苦蕎粥:止饑。

玉米粥:開胃寬腸。即包穀,又名玉蜀黍。

蜀黍粥:溫中澀腸。即高粱,又名蘆粟。

黍米粥:宜肺。治陰陽易及久心痛。有赤白黑數種,赤勝。

稷米粥:益氣涼血,解瓠毒。即糜子,又名穄米。

秫梁米粥:益氣健脾,治赤痢。有黃白青數種。黃治不寐,白青除熱。

粟米粥:補虛損,益丹田,養腎,去胃熱,利小便,治反胃、痢。

稗傪子粥:益氣,宜脾,厚腸胃,殺蟲。

黃豆粥:寬中下氣,利大腸,消腫解毒。豆黃研末入粥佳,青豆平肝熱。

黑豆粥:補腎,鎮心,解毒,明目。少入鹽尤妙。

綠豆粥:止渴,解毒,消腫,下氣。勿去皮。

紅白飯豆粥:補中暖胃,腎病宜之。補血實胃,調經益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