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有位名叫威爾遜的植物學家寫過這樣一本書:《中國,世界園林之母》。事實上,中華文化中的花文化內涵更加深邃和廣闊。
中國人愛花是很別致,很癡情的。中國文人愛花、詠花、畫花,喜歡人花交感,寄寓於花,移情於花。
由於中國人賞花講究人花交感、心物相通,並且把花視為人的精神品格的化身,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極具東方神韻的花文化。
(一)王者之香
國人曰:人為萬物之靈,蘭為百花之英。
素有“室有蘭花不炷香”之美譽的蘭花,位居中國八大香花——蘭花、茉莉花、桂花、白蘭花、珠蘭、代代花、玫瑰花、梔子花之首,號稱“王者之香”。蘭為眾香之冠是不爭的事實。早在距今2400年前的春秋時期,蘭花就戴上了“國香”的桂冠。蘭花在中國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曆史。
李白曾留下“幽蘭香風遠,蕙草流芳根”的詩句。孔子看重“芝蘭生幽穀,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改節”的品格,將蘭花比做君子。
(二)耐寒唯有東籬菊
中國是菊花的故鄉,栽培菊花的曆史非常悠久。由於菊花的適應性很強,中國各地均有栽培,品種達3000多個。由於“采菊東籬下”,“秋菊猶有傲霜枝”等名句而享譽古今,被稱作“隱逸之士”。傳說,古時候,從中國駛出一條大船,載了12個貴族童男童女,為尋找長生不老藥而遠航海外。作為交換,他們攜帶最為貴重的物品——金菊花。後來大船遭遇了風暴,被衝到了一個無人的荒島,被迫在那裏住下,繁衍子孫,並在島下種下了金菊花。之後那裏的人們就自稱“日本國”。日本國旗上被大家誤認作太陽的圖案實際是一朵金色的菊花,而且日本天皇的象征符號也是一朵16瓣菊花。
(三)花中西施
杜鵑花與杜鵑,花鳥同名,在百花中亦屬罕見。中國的杜鵑花資源最為豐富。全世界共有杜鵑花800餘種,中國占有650種。貴州省境內有號稱“百裏杜鵑”的大麵積高山杜鵑原始林;雲南騰衝縣山區有一株杜鵑花,樹高20米,樹身周長達2米,是世界上最大的杜鵑樹。
白居易對杜鵑花情有獨鍾。他不詠牡丹,而是看中杜鵑花。他一生寫過不少詠杜鵑花的詩。在江州任上,白居易“終歲不聞絲竹聲”,寂寞孤獨使他愈發寄情於附近山野中爛漫的杜鵑花。在白居易眼裏,杜鵑花是百花之中最美的,完全可以和美女西施相媲美。
(四)以花入畫
元代的花鳥畫“不施彩而純以墨色”,開創了一種“墨戲”的畫風。以畫梅、蘭、竹、菊“四君子”為主。墨花之中,墨梅為貴。
孔夫子提出“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入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處者焉”的理論,希望他的弟子們效仿。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閉門隻是栽蘭竹,留得春光過四時”。他愛蘭、植蘭、畫蘭,以蘭為友。他最賞識蘭花的幽潔品質,在名利滿天下時,仍能潔身自好,從不趨炎附勢,妄取利祿。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道出了中國人的重竹情趣和愛竹心態。宋時,文與可畫竹最有名,他“胸有成竹”。當時在文人墨客中流傳著拜花《六友詩》:“靜友,蘭也;直友,竹也;諍友,蓮也;高友,鬆也;節友,菊也;清友,梅也。”
(五)“佛界”就是“蓮界”
佛座稱為“蓮花座”或“蓮台”;佛門弟子一心向善,天天念佛,被稱為“口吐蓮花”;善於說法者被稱為“舌上生蓮”;通過苦行而能得樂者為“歸宅生蓮”……傳說釋迦牟尼降生時,在他的舌根上又放射出千道金光,每一道金光化作一朵千葉白蓮,每朵蓮花之中坐著一位雙足交叉、足心向上的小菩薩。以蓮喻佛,把“佛界”變成“蓮界”,源於印度。因為蓮與汙泥濁水相伴,猶如凡人生在濁世,會受許多邪惡汙穢事物的侵擾,但蓮卻能“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開出潔美的鮮花,以此喻佛徒之“六根清淨”。
(六)花卉盆景
要全方位地了解中國的花文化,須走近花卉盆景藝術。中國的盆景藝術因風格和地域不同,大致分為蘇派、揚派、嶺南派、徽派、川派、海派六大流派。其各自的特點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