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一種生命力。人的身體70%是由水構成的。人隻要失去體內50%的水分便無法生存。人體通過水分吸收營養,並通過血液或體液將營養輸送到體內的各個器官。隻有體內的水在流動,生命才有可能延續。
人出生之前處在受精卵狀態時,體內99%是水;出生後,水占人體的90%;長到成人時,這一比例縮減到70%;臨死之前大約會降到50%。人的一生幾乎活在水狀態中。從物質的角度來看,人就是水。
想要健康而幸福地度過一生,一言以蔽之,隻要讓占到人體70%的水幹淨就可以實現了。
河水因為流動,才能保持其清澈。當水不再流動,它就會成為一潭死水。水必須保持一種循環狀態。
近年來,醫學已經證實,人的心理狀態對身體的影響很大。每天生活得輕鬆而快樂,身體自然會健康無病。若總是陷於煩惱、愁苦之中,身體馬上就會出現異樣。
作為能量載體的水,有點兒像人體內的運送車。如果運送車本身就肮髒無比、堆積著許多垃圾的話,它所運送的貨物自然會受到汙染。因此,水必須保持自身的潔淨。
專家認為水可以複製信息,並加以記憶。海水可能記住了以海為生的許多生命的故事;冰川可能記錄了地球數百萬年的曆史,並在心中封存起來。水在巨大的地球上循環後,進入我們的身體,然後重新奔赴世界各地。如果我們能讀懂水所傳遞給我們的信息,我們一定會發現一部極為壯闊的史詩!因此,了解了水,就等於了解宇宙、大自然,乃至生命的全部。
專家們用一台大的冰箱,將其溫度設置在零下5℃,拍攝水結晶的照片。他們首先將各種水分別放到有蓋的玻璃器皿中(剛開始進行實驗的前幾年,每次要用100個玻璃器皿),然後放進冷庫凍上3個小時。這樣在玻璃器皿中會形成直徑大約為1厘米的冰塊。將光線投射到一個個凸起的冰塊上,用顯微鏡觀察,就能看到結晶。並證明在每一個玻璃器皿上不會出現相同的結晶,有的甚至無法形成結晶。統計這些結晶,並製成圖表後,就能了解水的性質。
專家們說他們首先觀察的是城市的自來水。如東京的自來水幾乎無法形成結晶,完全拍不到一張美麗的結晶照片。這是因為東京的自來水在消毒過程中使用了氯,從而將天然水的美麗結構全都破壞掉了。
實驗證實,隻要是天然水,無論出自何處,它們所展現的結晶都異常美麗。泉水、地下水、冰川、仍然保持自然形態的河流上遊的水(下遊往往因為生活廢水的注入,無法看到美麗的結晶),不管來自世界上哪一個地區,隻要是在大自然未被汙染的水,都能呈現美麗的結晶。
專家進一步考慮:讓水聽一聽音樂,看看會形成什麼樣的結晶。讓水聽音樂,將波動傳遞給水,有可能改變水的性質。為此他們決定兩個喇叭之間放一瓶精製水,用一般人平時聽音樂的音量讓水聽音樂。
實驗的結果是聽了貝多芬《田園交響曲》的水所呈現出的結晶,像這首明快、清爽的曲子一樣美麗而工整;聽了對美充滿深深祈望的莫紮特的《第40號交響曲》的水,其結晶也竭盡全力展現出一種華麗的美;聽了肖邦的《離別曲》的水結晶,美得小巧玲瓏,並分散成幾塊。
水就是這樣隨著美麗的古典音樂,發揮著自己的個性,形成了美麗的結晶。相反,讓水聽充滿了憤怒與反抗色彩的重金屬音樂時,它的結晶的形狀就全都是淩亂而破碎的了。
人是水做的。看到水結晶的照片的人,體內的水一定會發生某種變化。這種變化是,它找到了最為極至的美。
人由水構成,了解這一點是認識整個世界的關鍵。水不僅僅是一種物質,它還是大自然生命力的一種展現,並具有淨化的功能,以及撫育萬物的神秘力量。看到人的心理波動讓水結晶發生的變化,感覺到人的心靈與語言的重要性。
水是心靈的鏡子。水有各種各樣的表情,並真實地展現出人類的意識。萬物是通過波動而存在的,世間所有的一切都在波動,並且各自擁有一定的波長,從而形成自己獨有的波動。在量子力學等科學領域,物質的波動是一個常數。如果將物質一一細分,其實人們身處的是一個一切都是粒子與波動不可思議的世界。
世界萬物不過是圍繞在原子核周圍的電子而已。其中的原子通過電子的數目與形狀,維持著其固有的波動。所有的物體均通過波動處於非靜止狀態中,並以超高速的頻率不斷循環往複。不隻是物質,世界上所有的現象從現代物理學觀點了解到的現象都有其固定的波動頻率。當大氣內部的能量發生某種變化時,就會引發雷電或台風。萬物皆能發出波動,並有其固定的波動頻率。了解了這一點,人們更加深刻地了解世界。
既然萬物都能發出波動,那麼也必然能發出聲音。不過人們未必能聽到所有的聲音。萬物所發出的每一種波動,都能被置換成各自不同的聲音。有聲音,就有傾聽聲音的高手——那就是水。
水可以反映世上所有事物所發出的波動頻率,看懂文字的水,把文字視為一種波動,並將這種波動給它留下的“印象”具體表現出來。人類是從大自然當中學會了語言。遠古時代,人類是通過傾聽自然界中種種事物所發出的波動及聲音,以確定是否有危險臨近,才慢慢學會了自己的語言。
人類可能通過辨別這種種聲音,然後用嘴唇和聲帶模仿這些聲音,並與同類之間相互傳遞這些信息,這就是人類語言的最初雛形。或許他們當初隻能使用兩三個最簡單的音,但隨著文明的進步,積累了更多經驗之後,語彙量也漸漸豐富起來。
人類因為居住在不同的地方,自然環境當然就有差異。而地域不同,其自然環境中所發出的聲音也就不同。灼熱的沙漠、氣候多變的歐洲、悶熱的南亞小島,這些環境迥異的地方所發出的聲音,肯定是不一樣的。四季分明的地方,擁有的聲音就相當豐富。
雖然地域及自然環境存在著差異,但大自然的基本定律卻恒久不變。而對於人類無視自然定律所創造出來的東西及受到汙染的自然物,水都無法形成結晶。
水在結冰後,水分子的排列會非常整齊,並形成串聯在一起的結晶體,也就是我們所看到的結構穩定的六角形的樣子。但是如果在其中加入一些違背純自然的成分,水就無法形成美麗的六角形結晶。
在生活當中,我們喝水、洗臉,洗澡要用水,做飯也要用水,水在方方麵麵關心、照顧著我們,但是我們卻很少有人會去想水到底為何物。
由於水的特性,令大海中不斷溶進生命所需的種種元素,從而形成了“生命之源”。現在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幾乎全都誕生於大海之中。
水是創造生命之源,沒有水,物質與物質之間便無法相互融合,也無法循環再生。水還創造了空氣,創造了一種令生命延續下去的秩序,創造了這個生機盎然的綠色的地球。
人類自古以來便認為水是有生命的。在世界上,通常都認可泉湧之地就是生命力旺盛之地的說法,還會在這樣的地方修建神社,更有很多人前來參拜。而在古代,會有某些土地非常肥沃,被稱為所謂“肥沃之土”,其實這種土地肥沃的地域,地下大都有很幹淨的水源流過。
水是孕育生命之母,也是生命的原動力。這一切全都有賴於水異於其他物質的特性。
至於為什麼地球上會有如此多的水,目前公認的說法是,大約46億年前,地球形成時所噴出的水蒸氣變成了雨,落到地麵上,積聚成了海洋。水原本並不存在於地球上,地球上之所以有水,是自宇宙飛來的冰塊形成的。也就是說,水來自宇宙。假如沒有水,也就沒有生命的誕生。
生命是在海水中誕生的。誕生的過程據說是在距今38億年以前,生物開始進化,經光合作用後形成了藻類,並釋放出地球上最初的氧氣。氧氣通過吸收陽光中的紫外線,創造出了環繞地球的生命麵紗,那就是臭氧層。
據稱,生命在4億2000萬年前開始在陸地上出現。這些生命全都依賴氧氣及臭氧層,才能從幽暗的海底世界中解放出來,從而獲得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