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天文學家第一次用原始的天文望遠鏡看見月球,就已經滿心失望。很不幸,美國阿波羅計劃中登月的宇航員們再次證實了這一點,那個一片荒涼的月球世界根本不是我們向往已久的瓊林玉宇。
《月亮是位嚴厲的主婦》——海因萊因這部著名科幻小說的名字,恰如其分地形容了月球的環境——這位在地球上看起來清光脈脈、柔情似水的“美女”,的確是一位異常嚴厲的主婦,甚至有點像童話裏的巫婆,留給我們人類的,除了荒涼寂寞,仍然是荒涼寂寞。
月球的條件太嚴酷:沒有水、沒有空氣,照著太陽的地方溫度有120℃,陰影地方溫度達到-150℃,溫差極大。說白了,它是一個不適宜於人類移民和定居的星球。
“阿波羅計劃”的成功帶給人們新的希望,既然我們可以登上月球,我們也可以改造月球,讓它利於人類生存。這種幻想要比古代的飛天奔月更為狂熱,充滿了人類對征服自然的一貫自信和萬丈豪情。
可惜,月球還是個固執的“主婦”,她對自己嚴肅的外貌很是滿意,設置了重重障礙,根本不屑於當個“人造美女”。
首先,她根本不可能有一個天然的大氣層。因為月球太小了,自身引力無法抓住大氣。人類要想在月球上生存,必須建立密封的基地;出門呢,估計永遠要自己背著空氣。
其次,盡管在月球上發現了冰,但是,開采、利用月冰成本太高。而且最新研究表明,月球上的冰要比先前的樂觀估計少得多,這無疑打擊了人類“不背水壺去月球”的信心。
月球上還覆蓋著厚厚的月塵。以前,在每次執行阿波羅登月任務時,都會有一些細微灰塵汙染儀器。這對於依靠太陽能維持生命的機器人來說,在月球上麵漫遊將非常艱難,時刻都有失去動力的危險。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也許在50年或者80年之後,地球與月球之間的往來變得非常方便。
重返月球,開發月球資源,建立月球基地已成為世界航天活動的必然趨勢和競爭熱點。這不僅僅出於人類探索宇宙的科學目的,也有經濟利益的考慮。這樣算來,我們不妨將登月看做是技術投資,未來必然會得到“多倍返還”。
中國探月工程有個美妙而傳統的名字——“嫦娥工程”。這個名字,蘊涵了幾千年來我國人民對月球所有幻想與希望,今天我們能夠實現這個理想,離不開中國科學家半個世紀的艱苦努力。
現在,我國已經建立了能研製生產各類航天器及運載火箭的完整配套的航天科技工業體係,具有能發射各類衛星和載人飛船的航天器發射場和航天測控網,具有多種衛星應用開發係統和空間科學研究體係等。這些條件為我國開展月球探測工程奠定了必要的物質基礎。
歐洲設計師似乎比較傳統,一名荷蘭建築師推出了月球星級飯店設計方案,基本形象隻要你最近看過“指環王”就可以想像出來。這座建築將由兩座樓組成,每座塔樓高160米,真可以叫做“雙塔奇兵”了。讓人覺得背後會一下子冒出幾條飛龍來,說不定上麵還騎著巫師呢。
月球上沒有空氣,也就沒有微生物,沒有了細菌感染;特殊的微重力環境,使受傷的器官和骨骼容易生長,而且不留下醜陋的疤痕;那裏也是個安靜和平的世界,沒有地球上的熙熙攘攘。
有些專家們認為,月球還很適合開美容院。月球上重力小,能使人的皮膚舒展,原有的皺紋消失不見。你的骨骼會延伸,看上去可能會增高一點,而且體重會減輕。
專家們還提醒大家一句,在太空停留太久,皮膚會變薄、骨骼會發脆。重要的是,想要懷孕生寶寶的女士還是先不要去月球了。目前還不清楚太空生活是否會對人類的生育和器官發育產生影響。最讓人擔心的一點是宇宙輻射,科學家還沒有研製出可以防止這類輻射對胎兒產生負麵影響的方法。
光照時間長的城市,人的身材較高,光照時間短的城市,人身材較矮小。
那麼,月亮的盈是有規律的。天文學家把月亮形狀的各種變化,叫做“月相”。月相的不同是月亮、地球和太陽之間相對位置不斷變化的結果。當月亮轉到太陽和地球之間的時候,它受光的半麵對著太陽,而背光的半麵對著地球,人們看不到月亮,這種月叫做“新月”,也稱為“朔”,相當於農曆初一。過了半個月,月亮正好轉到了隔著地球和太陽相對的位置,它整個受光的半麵對著地球,於是,人們看到的是一輪皎潔的明月,這時叫做“望”,或者從“望”到“朔”的時候,它隻有一部分受光麵對著地球,這時候人們看到的是“新月如眉”或者“殘月如鉤”;或者是半圓形的,也就是所謂“上弦”或者“下弦”。
月亮的引力能使地球上的海洋產生潮汐,當月亮在新月或滿月的時候,它的引力最強,產生的引潮力也最大,於是地球上的海洋就形成了大潮。
中國古代的人們,特別是大軍事家是根據月亮的位置來報天氣的,舉例來說,《尚書》中提到:“月之從星則遇風雨。”其意思是,月亮旁邊伴隨著一個很亮的星,則不是刮風就是下雨。《詩經》中說:“月臨於畢,避防躲雨。”其意思是,月亮走到畢宿五附近,雨會下得很大。這在《三國演義》裏邊專門有一段描寫:諸葛亮跟司馬懿在陝西陳倉會戰,兩個人頭天晚上都看到月亮走到畢宿五附近,“月亮躔子畢,月內必有大雨”,所以沒法打仗了,結果兩個人都撤兵了。另外在《孫子兵法》中也提到月亮走到幾個星宿附近就會有大風,加上天氣幹旱,就可以實行火攻。最厲害的是孫臏(孫武的孫子)的兵法(長沙馬王堆出土竹簡記有:十仗六勝以星也,十仗七勝以日也,十仗八勝也以月也……加上附加條件,還可以十仗十勝)。這種觀天預測的方法,其他國家也有,如巴比倫就說什麼星是刮風的,什麼星是下雨的。從現代氣候理論分析都找不到原因。
但是,民間的很多經驗都是根據月亮來預報天氣的,有的民間諺語已流傳好幾千年了。比如剛才提到的“月之從星則遇風雨”,我們現在稱“三星一線”——月亮跟另外一個天體和地球成為直線。這個諺語在全國都用。在華北叫“月伴星則風雨”;而東南沿海一帶叫“大星逼月,天氣要變”;西北一帶叫“星月相碰要變天”,都是這個意思。這些都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天人合一而產生的智慧。用常規的方法預報大雨轉為特大暴雨,準確率隻有34.6%,加上用現代科學和傳統文化結合研究的成果,準確率提高一倍,達到70.7%。
“都是月亮惹的禍”——這個觸發因素很重要。我們不排斥現代科學的成就,而且很注意吸收它,然後再與我國的傳統氣象理論結合。中華文化的哲學是整體觀方法論,這是最精華的,它把自然界——天、地、人看成是有聯係的,這正是當代科學所缺乏的。老早由外國科學家先提出來的,他們在討論“21世紀世界科學的中心在哪裏?”他們的回答是:“很可能要移到中國”。理由是“中國人特有的思維方式,強調整體性和隨機性”。
月亮的這些運行規律,對人的情緒和行為也會不同程度地產生影響。特別是月圓之夜,一些常人也會無緣無故地不安和暴躁,甚至會做出一些荒唐的事情來。英國有則報道說,近5年內,366個人在月圓之夜服毒自殺。美國警察和消防部門也證實,暴力事件與月亮的圓缺有關,如紐約有殺手“森母之子”,先後在8個夜晚殺了8個人,其中有5個是月圓之夜;印度曾在3個城市做過調查,結果發現,月圓之夜的犯罪率比其他日子竟高出29倍。
月圓之夜不僅會影響人的情緒,同時也會使人的生理發生變化。因為人體約有70%—80%是液體,所以月亮的引力對人體的影響,也能像引起海潮那樣,使人體出現生物潮。特別是在新月和滿月的時候,由於月亮引潮力最大,從而使人的心理產生一些變化,出現失眠、睡覺不踏實等現象。另外,月圓之夜氣壓也降低,在這種情況下,人體血管內外差增大,患有出血疾病的人,或動手術的人,血管更易出血。
當人們懂得這些知識以後,就應遵循其生物節律,自覺地控製自己的情緒,保護身體,防止發生意外。
§§第十六章 中華文化與石文化
《禮記》:“魂氣歸於天,形魄歸於地。”《左傳正義》:“附形之靈為魄,附氣之神為魂。”龍飛在天,石布於地。龍為中華之魂,石為中華之魄。尊龍愛石是中華民族的曆史傳統。龍與石是中華民族的聖潔靈物。石孕育於宇宙洪荒之年代,驚天動地而誕生。曾經水火之溶煉,曆萬難而挺立。石之魂魄充滿了大自然的靈氣。石胸懷坦蕩,性靈超逸,無論獨處幽穀,任其風吹日曬,或拜讀幾案,麵對喧囂塵世,皆能妙諦微言,禪心獨處。石獨具神韻,魅力無窮,高人雅士,與石默默無言而談心,詩人畫家,為石潑墨揮毫而寄情。石既與人廣結石緣,契為石友,更自強不息。在中國古代的文化長河中,曆經改朝換代,戰亂,天災,人禍之變動,數千年來,以其頑強的生命力繁衍壯大。愛石之風,遇神入化,世世代代流傳不息。石不僅引發了國人的愛心,愛石賞石之風更從悠久數千年曆史的中國,走向了萬裏茫茫之世界,發展成了世界性的賞石文化。石有石德,或以其堅,或以其雅,或以其奇,或以其秀,或以其雄,或從石外悟得佛家之禪意。石之天地廣闊無垠,石之品德堅毅高潔。石因具有了人的品德,才更加可愛,更加可親。愛石賞石是以獨特的藝術眼界去發現大自然的傑作,是以淨化的人生意識去欣賞大自然的奧秘,是人們崇敬自然回歸自然的殊異藝術之路,從而把自己的魂魄溶入大自然的無限奇妙之中。推半窗明月,浴片石清風,與石相友相伴,不亦樂乎!深入探討中華石文化,促身心康健,創美好人生,達鬆鶴壽域,不亦宜乎!
“石”常隻切,入聲,昔韻。①岩石,石頭。莊子秋水:“吾在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②石刻,碑碣。呂氏春秋求人:“故功績銘乎金石,著於盤盂。”③石鹹,藥石。素問病能論:“夫氣盛血聚者,宜石而瀉之。”唐王冰注:“石,砭石也。”左傳襄二三年:“季孫之愛我,疾也;孟孫之惡我,藥石也。美不如惡石。”④樂器,石聲。八音之一。書益稷:“於,予聲石拊石,百犬率舞。”⑤硬,堅固。素問示從容論:“沉而石者,是腎氣內著也。”⑥量詞。容量單位。十鬥為石。漢書食貨誌上:“治田百晦,歲收晦一石半。”重量單位。百二十斤為石。書五子之歌:“開石和鈞,王府則有。”漢書律曆誌上:“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石,今讀旦。⑦姓:春秋衛有大夫石。
“石人”①石製人像,多置於墓道旁。明羅質物原葬原:“周宣王始置石鼓、石人、猊、虎、羊、馬。”②比喻人無感受,徒具人形。史記一○七魏其武安侯傳:“太後怒,不食,曰:‘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歲後,皆魚肉之矣。且帝寧能為石人邪!’”正義:“顏師古雲:‘徒言有人形耳。’”
“石工”官名。殷製六工之一。周為刮摩之工,如玉人、聲人等是。見禮曲禮下。後也稱石匠為石工。宋史三三五種世衡傳“鑒地百五十尺,始至於石。石工辭不可穿。”
“石丈”宋米芾好石,知無為軍,入州廨,見立石甚奇,即命袍笏拜之,呼為石丈。宋史四四四本傳作“石兄”。
“石女”陰道生理機能不完全、不通人道的女子。南朝齊蕭子良淨住子奉養僧田門:“熱血之相可尋,石女之倫不遠。”也叫“石婦”。漢揚雄太玄經四廓:“廓無子,室石婦。”唐王涯注:“室於石女,無複嗣績之道。”
“石火”擊石所發的火星。因其一發即滅,多用以形容人生之短暫。文選晉潘安仁(嶽)河陽縣作詩之一:“炯如槁石火,瞥若截道飆。”注:“古樂府詩曰:鑿石見火能幾時!”唐白居易慶集五六對酒之二:“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石尤”傳說石氏女嫁尤郎。尤為商逮行,妻阻之,不從。尤久不歸,妻思念致病,臨亡曰:“吾恨不能阻其行,以至於此。今凡有商旅遠行,吾當作大風為天下婦人阻之。”故稱逆風、頂頭風為石尤或石尤風。玉台新詠十南朝宋孝武(劉裕)丁督護歌之一:“督護征初時,儂亦惡聞許,原作石尤風,四麵斷行旅。”唐陳子昂陳伯玉集二初入峽苦風寄故鄉親友詩:“寧知巴峽路,辛苦石尤風。”
“石友”①情誼堅如金石之友。文選晉潘安仁(嶽)金穀集作詩:“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歸。”唐杜牧樊川集二奉和門下相公送西川相公兼領相印鎮全蜀詩:“同心真石友,憲恨蔑河梁。”②指硯。宋詩鈔王炎雙溪集鈔題童壽卿博堂:“剡溪來楮生,歙穴會石友。”
“石介”公元1005—1045年。宋石介奉符人。字守道。天聖八年進士。官國子監直講。著文指摘時政,無所忌諱。慶曆中攉太子中允,作慶曆聖德詩,為夏竦所忌。忌者言其詐死,投奔契丹,詔發棺以驗,因杜衍等力請始免。常以師道自居,學者稱徂徠先生。有石徂徠集二卷,清張伯行輯。
“石主”石製神主,古禮社稷用石主。新唐書一九九張齊賢傳:“後魏天平中,遷太社石主,其來尚矣。”宋史禮誌五:“禮部以謂社稷不屋而壇,當受霜露風雨,……故用石主,取其堅久。”
“石平”①州名。元初阿棘族據此,得石坪,聚為居邑,名曰石坪。至元七年,改邑為石平州,隸臨安路。在今雲南紅河自治區西南部。②北周劉沒鐸年號,公元576—577年。
“石本”石刻的拓本。宋米芾寶章待訪錄:“(顏真卿寒食帖)綾紙書,在中書舍人錢思處,世多石本。”
“石民”作為國家柱石的人民。管子小匡:“桓公曰:‘定民之居,成民之事,奈何?’管子對曰:‘士農工商四民者,國之石民也。’”注:“四者國之本,猶柱之石也,故曰石也。”孫詒讓謂石當作“碩”,石、碩古字通。
“石田”多石不可耕的田。比喻無用。左傳哀十一年:“得誌於齊,猶獲石田也,無所用之。”後因以指貧瘠之地。唐杜甫杜工部草堂詩箋十五寄讚上人:“亭午頗和暖,石田又足收。”
“石印”石上的有色紋理。三國誌吳孫皓傳“鄱陽言曆陽山石文理成字”注引江表傳:“曆陽縣有石山臨水,高百丈,其三十丈所,有七穿駢羅,穿中色黃赤,不與本骰相似,俗相傳謂之石印。”
“石交”指感情深厚牢不可破的友誼或友人。明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一三八贈吳文定行卷山水:“白石翁(沈周)生平石交獨吳文定公(寶),而所圖以贈文定行者,卷幾五丈許,凡三年而後就。”
“石衣”苔藻。梁書沈約傳郊居賦:“其水草則菽萍芡芰,菁藻蒹菰,石衣海髻,黃荇綠蒲。”
“石州”①州名。戰國時為趙離石邑。漢置離石縣,屬太原郡。北周改置石州。明萬曆二十三年改名永寧州,屬汾州府。清因之。公元1912年改為離石縣。治所今山西離石縣。②唐商調曲名。唐李商隱李義山詩集六代贈之二:“東南日出照高樓,樓上離人唱石州。”
“石耳”固著石麵的苔蘚類植物。唐皮日休皮子文藝十過雲居院玄福上人舊居詩:“龍上已生新石耳,壁間空帶舊茶煙。”
“石阡”府名。漢為洋河郡地。晉分置夜郎郡。唐初置夜郎縣。元置石阡等處軍民長官司。明置石阡府,屬貴州布政司。清因之,屬貴州省。
“石竹”草名。亦名石竹子。葉似小竹葉而細窄,亦有節,開紅白小花如錢。常植於庭院供觀賞用。六朝至唐衣飾常用為圖案。唐李白李太白詩五官中行樂詞:“山花插寶髻,石竹綠羅衣。”王建詩五題花子贈渭州陳判官:“黠綠斜蒿新葉嫩,添紅石竹晚花鮮。”
“石亨”公元?—1460年。明渭南人。嗣世父職,為寬河衛指揮僉事。曾從於謙守京師,退瓦刺軍,封侯,總帥京軍團營。景泰八年景帝病,亨與曹吉祥等乘機迎英宗複位,進爵為公,殺於謙範廣等。天順四年,以圖謀不軌罪,下獄死。
“石車”古之炮車,用以發石製敵。後漢書七四上袁紹傳:“紹為高樓,起土山,射營中,營中皆蒙盾而行。(曹)操乃發石車製紹樓,皆破,軍中呼曰‘霹靂車’。”注:“以其發石聲震烈,呼為霹靂,即今之拋車也。”
“石圻”石岸。文選南朝宋鮑明遠(照)樂府八首苦熱行:“湯泉發雲潭,焦煙起石圻。”全唐詩一一八孫逖江行有懷:“秋水明川路,輕舟轉石圻。”
“石劫”介殼動物。也作石蚴。藝文類聚七七南明梁江淹石劫賦序:“石劫一名紫器,蚌蛤類也,春而發華,有足韋者。”按石劫,春時盛行,每潮來,殼中伸細腳擢取食物,攢簇如聚蕊,古人誤以花。唐王維王右丞集五送元中丞轉連江淮詩:“去問珠官俗,來經石劫春。”
“石杠”兩頭聚石,以木橫架之可行如橋,故名石杠。爾雅釋宮:“石杠謂之奇。”注:“聚石水中以為步渡也。”文選晉左太衝(思)魏都賦:“石杠飛梁,出控漳渠。”
“石材”柱下石礎。尚書大傳多士:“大夫有石材。”
“石匣”地名。在北京市密雲縣東北。亦名石匣營。以營西有石如匣而名。明弘治十四年於此築城,周四裏有奇。清於此置行宮,設副將駐守。
“石君”山名。在江西南康縣西南。俗名董嶺,接大庾縣界。有三石形甚似人,中者為君,左曰夫人,右曰女郎。
“石角”①一種石製的兵器。北史齊平秦王歸彥傳:“魏時山崩,得石角二,藏在武庫。文宣入庫,賜從臣兵器,特以二石角與歸彥。”②突出而尖銳之石。唐杜甫杜工部草堂詩箋十二奉陪關駙馬韋曲之一:“石角鉤衣破,藤枝刺眼新。”宋蘇轍樂城集十遊廬山山陽七詠三峽石橋詩:“江聲訪艴瞿塘口,石角參差灩澦前。”
“石泓”①凹石積水而成的小潭。唐柳宗元柳先生集二九石渠記:“窬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鮮環周。”宋歐修文忠集五三幽穀晚飲詩:“山勢抱幽穀,穀泉含石泓。”②指硯。宋黃庭堅豫章集六次韻王斌老所書橫竹詩:“晴窗影落石泓處,鬆煤淺染飽霜兔。”
“石泐”石刻。宋歐陽修文忠集五三石篆詩:“山中老僧複石泐,印之以紙磨鬆煤。”
“石泥”石粉末與泥土混合之物,古代封禪時作為封泥用。漢班固白虎通三封禪:“或曰封者,金泥銀繩,或曰石泥金繩,封之以印璽。”舊唐書禮儀三:“為石泥以泥石感,其泥,末石和方色土為之。”
“石油”一種天然液體燃料。宋沈括夢溪筆談二四雜誌一:“延境內有石油。舊說‘高奴縣出脂水’,即此也。……此物後必大行。”我國石油之名,始見於此。
“石刻”刻有文字、圖書的碑碣或石壁。金元好問遺山集十二濟南雜誌詩之五:“石刻燒殘宴集辭,雄樓傑觀想當時。”
“石林”在河南洛陽市東南。後漢書六十上馬融傳廣成頌:“金山、石林,殷起乎其中。”注:“石林,大石山也,一名萬安山,在河南郡境。”園名,在浙江吳與西門外。卞山之南,產石奇巧,羅布山間,故名。宋時夢得於此築亭,因自號石林。
“石門”①地名:一在春秋齊地,在山東平陰縣北。春秋隱三年冬,齊侯鄭盟於石門,即此。一在河南鄭州市西北。有兩處,一為漢靈帝建寧四年於敖城西北土石為門,以遏浚儀渠口,名之石門,敖城在敖山之上;另一處在榮澤合黃河之口,謂之榮口石門,漢平帝後榮澤已塞為平地。②縣名:屬湖南省。漢零陽縣,屬武陵都。三國吳析置天門郡,晉置汾陽縣為郡治。隋發為石門縣,以縣東有橫嶺,南有石臼山,望之如門,故名。明清屬汾州。③山名。一在廣州市西北。漢武帝元鼎六年冬,樓船將軍楊仆以精卒自尋狹,破石門,得越船粟。即此。史記一一三南越傳索隱收廣州記:“(石門)在番禺縣北三十裏。昔呂嘉拒漢,積石鎮江,名曰石門。”一在河北內丘縣西北。晉時後趙主石勒遣石虎進據石門,因取襄國。五代初晉王李存助以張文禮之亂,自石門趣鎮州,即此。一在山東曲阜縣檔北,上有石門寺。唐李白有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詩(李太白詩十七)。一在甘肅臨夏西南,即皋蘭山門。漢武帝元狩二年霍去病出龍西至皋蘭,即此。見元和郡縣誌三九蘭州鳳林縣。④城門名:春秋魯都城外門。論語憲問:“子路宿於石門。”